中海油收缩新能源 业内称不代表风电领域从此消亡
图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境内的海子洼风电场。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李蕾 唐烨
中海油将关闭部分可再生能源业务,正为风力与生物燃料项目找卖家……最近,关于中海油收缩其新能源业务的消息在圈里流传甚广。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中海油对这一传闻没有发布任何正式回应。在国内石油三大巨头中海油对新能源投资力度最大,投资新能源板块上百亿元,曾想将其打造成集团的六大核心业务之一。
中海油新能源业务会如何调整?除了市场本身变化之外,收缩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如何看待这样的调整?
“弃电挺气”?
中海油新能源业务可能收缩的消息从去年4月就被媒体报道出来,但是直到去年底才正式在集团公开会议上下决定,并将相关文件下发给了个人手中。
近年,国内新能源项目升温,国内多家企业都积极踏入该领域,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一位业内人士说,对于新能源投资,石油三巨头从一开始走的是三种路线:中石油只发展煤层气、煤制气、页岩气等相关领域;中石化则口号“喊得震天,下手极为审慎”;只有中海油一开始力度就很大——
自2004年起,中海油就开始涉足新能源产业;2006年6月,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办公室;2007年,中海油将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强,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经过6年多发展,新能源公司的业务已覆盖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及氢能等多个领域。
从目前资料看,中海油此次调整新能源业务,主要是逐步剥离风电板块、保留煤制气等与油气相关业务。
在众多业务中,风电一直是中海油新能源领域布局的重点,但也会是此次首先被剥离的资产。有媒体统计过中海油的风电业务资产,主要包括两三年前相继实现并网发电的内蒙古化德风电项目、海南东方四更风电项目、甘肃昌马风电项目、内蒙古二连浩特风电场一期项目以及早在2007年11月就并网发电的在渤海建造的中国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站,装机共350兆瓦,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总投资大概50亿元。而早在2007年,中海油新能源公司与山东威海签订了总投资210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号称 “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于后来不了了之。
一位内部人士认为,风电业务基本上都是自主投资,处置起来也相对方便,直接将其售卖即可。对于可能接盘的卖家,业内认为,可能是在五大电力集团中的一家。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分析,中海油出售风电项目会找有资质的企业,五大电力集团的资质更雄厚,而且均为央企,可能会卖一个好一点的价钱。
而对于中海油最大手笔的新能源投资——2009年斥资50亿元控股的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商天津力神,并不在这次调整之列。至于已获得批文的内蒙古和山西的两个煤制气项目,中海油将这两个项目晋升为总公司直接领导的项目组,予以保留,并入天然气板块。业内人士说,煤制气项目还是属于油气主业务,有利于未来走专业化路线,谋求进一步发展。
盲目跟“风”?
其实,在风电领域遭遇挫折的并不仅仅是中海油一家。 2013年,国内风电大佬之一华锐风电共注销或转让子公司15家,其中8家为海外子公司;世界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维斯塔斯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12年税后亏损高达9.63亿欧元,远高于前一年的亏损1.66亿欧元。
为何风电领域频频有企业退出?
专家认为,国内风电市场趋于饱和、产能过剩是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一,至2013年6月,累计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时左右,然而并网装机容量仅80%左右,这使风电开发商投资收益大打折扣,甚至已经影响到投资商进一步向风电领域进行投资,风电产业的发展陷入了阶段性“低谷”。更重要的是,有风电行业专家指出,目前很多风电场都建在西部和内蒙古等地,这些地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引入风电项目更多的是为了引进装备制造业,并没有详尽的关于建风电场的计划,因此解决风电上网的动力就不足。而且,风电属于“靠天吃饭”的能源,有风时,电能很大;但没风时,电能就很小,甚至没有。这样一种不稳定的电源,对配套上网的电力设施要求很高。 “老实说,这些损耗大、不稳定的电能,对电网安全而言,反而是一种危险。而且电网建设总赶不上电站建设,出现‘弃风’现象也难免。 ”国家电网人士坦言。
反观国际风电市场,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最终也没能逃脱欧债危机的阴影。风电市场从诞生之初,就因为其转换率比传统煤炭等化石能源要低很多,因此欧美等国大多采取政府补贴等措施扶持风电发展。然而,欧债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让欧洲国家紧缩财政,新能源获得的补贴变得风雨飘摇。补贴机制不稳定不仅加重了项目的成本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投资风险,更造成了海外风电市场的萎缩。据国外研究咨询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风力发电机市场需求减少5%,这是自2004年以来首次遭遇下跌。该研究机构的《2013全球风电供应链报告》强调指出,一些主要的风电市场需求量都遭遇了下跌,在美国和西班牙,由于政策不稳定造成风电市场产能过剩,大量厂房关闭对全球主要风电市场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除去大环境“不给力”,中海油本身在风电领域也是“门外汉”。进入新能源领域之初,中海油一度雄心勃勃。在风能开发领域,更是提出了“以陆为主、规模发展、集中管理”,采取开发大项目、建设大基地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但是,中海油毕竟是油气企业,新能源公司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家油气企业,中海油进入电力行业技术上并没有太多优势,同时在资源争夺上也能力不足。 ”2010年,中国首轮海上风电招标,中海油也参与了投标,投标电价超过千瓦时一元,但参与此次竞标的电力企业报出了更低的价格,中海油无奈没能中标。
在陆上,中海油划分的资源禀赋也不是很好,内蒙古和甘肃地区的限电问题严重,直接影响公司盈利。 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次实现盈利993万元,这也是新能源公司成立至今唯一赢利的一年。此次扭亏为盈,内蒙古风电板块是“功臣”,内蒙古风电分公司2012年累计上网电量2.3亿千瓦时,实现利润2000万元。不过,公司的盈利还是在争取到财政补贴等多重努力的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主业是油气领域的中海油,在风电等新能源领域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新能源领域向来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长期低回报,甚至亏损,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讲,都是不现实的。
理性回归?
从媒体目前披露的中海油此次调整新能源的信息可以看出,中海油的最终取舍是“弃电挺气”,进一步向主营的油气业务靠拢。其实,早在2012年,中海油就开始了对新能源的调整:当年,中海油总公司提出了“二次跨越”发展,着重强调油气主营业务的发展,而新能源业务要“以质取胜”,择优发展,以往两大新能源主线煤制气、风电业务齐头并进的态势得以改进,主推煤制气业务。业内人士认为,或许经过此次调整,中海油能够凭借现有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非常规天然气,促进公司在未来清洁能源争夺中获得主动权。
而这似乎也顺应了国际油气企业回归主业的趋势。在过去几年间,国际石油巨头BP涌入新能源领域;然而,2011年,BP宣布开始全面退出光伏行业,尽管他们在这一领域已经营了40年。2012年10月,在找不到买家接手的情况下,BP甚至将持有的特变电工下属公司的股份全部赠送给后者,退出意愿可见一斑。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海油“弃电挺气”是一种理性回归。当初,风电热潮涌起时,能源公司纷纷涌入;但现在,热潮退去,能源公司将新能源主战场纷纷转向自身主营业务。依靠主业的技术实力、经营实力、销售实力来共同开拓,形成与主业相辅相成的局势。
记者采访的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海油退出“风电”领域,只是公司的业务调整,并不能说明整个风电领域就从此消亡。中国曾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必由之路,而风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新能源。只是,我国在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扶持,还需跟上。尤其是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的提升、上网电量的提升、下游市场的激活,地方政府对于风电核准和监管政策的细化等在风电领域的诸多事情还需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