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贵:中秋节回不回家别忘咱爹咱妈

24.09.2015  11:59

  中秋节即将来临,“中秋节,回不回家”是近日朋友圈的热议话题。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古中秋节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是个讲究喜庆的日子,子孙满堂会给节日带来不少喜庆。

  可以想象,中秋节祖子孙三代若能在九月的晚上,同坐一张桌上吃月饼、赏月亮、聊天,无疑十分惬意。然而,当下不管乡村和城镇,时常能看到另一种现象,一所大院一年四季只晃着一代人或一老一少两代人的身影,节日期间依旧寂静、冷清。节日呈现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悲喜两重天”局面。

   中秋节不回家孝不孝

  上世纪末一首《常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让中华儿女感慨万千。它欢快的歌调道出儿女与家的浓浓深情,勾起千万客居异乡儿女的思乡情结。当身在外地听到这首歌,哼起这个调,也促使他们回乡探亲。2008年中秋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也为青年人回家探亲提供了绿色通道。尽管如此,不少年轻人仍不回家。

  2014年英才网公布一份调查显示,有53%的职场人选择回家过中秋,有47%的人过节选择不回家,两者几乎对半。相信,在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中,你能看到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幸福图景,也不会错过中秋节的寂静、冷清、凄惶。

  两种情形的对比,极易让人与“孝不孝”联系在一起。中秋节不回家真的不孝吗?

  不可否认,若你能够在中秋节带上一盒月饼,在几月未回的情况下回家,父母脸上呈现的喜悦可想而知。即便你两手空空,对于你能够在节日回家,他们也只有喜欢。近两年笔者一直在外工作,一年四季很少回家,每次都能感觉到,我能回家带给他们的无以言表的喜悦。

  我己经长大,该我关心他们,该我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每次回家都是他们忙,而我只能“坐享其成”。每次离开时,他们总要送我到车站,坐上车等车辆远去,才离开。

  每当面对种情境,心里就涌出一股酸处。此种客气常常使我愧疚,使我加倍牵挂着他们。我曾下决心,要抽出更多时间陪爸妈过节,在工作时也时常提醒自己,可细数每年的日子,回家的次数只有那么两三次,停留的日子不过那么几天,更多节日仍是在电话中度过。

  此种情形,不是不想回家,不是不想陪他们过节,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家,比如路途遥远、耗费精力和工作压力大……笔者相信,由于此类原因不能在每个节日陪伴父母的不只我一人,他们对家的思念也不会少,所以,“孝不孝”不是回不回家所传递的。

   中秋节不回家,你不懂的忧伤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人都有老的时候,此刻是儿女,三十年、四十年后便成为老头老太太,也会守着家等待儿女陪你过节,做为儿女应该换位思考,满足父母小小的要求。常回家看看不仅传递孝义,还是为自己纳福,能增进儿女与父母感情,提高家庭幸福度。

  百行孝为先,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是责任还是义务。事实上,这些道理,年轻人都懂,但对于不回家,有你不懂的忧伤。

  一则他们在城市生活并非那么好,住房是租赁的,三天两头被催水电费,早餐午餐不固定,饥一餐饱一顿,工作要看人脸色、心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骂;二则,不回家并非不想回家,回家要考虑到路途、时间和工作压力等因素,还有父母间的攀比之风,与其回家做为被比对象遭受尴尬,不若不回家,外加被父母逼相亲、逼结婚等现象,不回家也就成为常态。

  另外,儿女能够常回家陪父母,固然值得高兴,但并不代表他们回家的目的即陪伴父母。在啃老族盛行的时代,“醉翁之意不在酒”式恋家并不罕见。儿女回家次数与孝不孝的关系不是正比直线,而是一组抛物线。在此条抛物线中,处于中间位置才是正常的,偏向两边任何一个方向的观点,都是走极端主义,这是公众应该注意的。

  年轻人不回家,父母应该读懂其中的忧伤。据《羊城晚报》报导一则调查数据显示,35%的人选择宅在宿舍中度过,28%的人在加班中度过,25%的人选择与朋友聚会,12%的人选择出去游玩。由此看出,中秋节不回家有因加班没时间的,有为了快乐与朋友聚会、游玩而不回家陪伴父母的,也有不敢回家的,笼统地认为“不回家便不孝”有失偏颇。

  中秋不回家别忘寄月饼回家

  为规范子女不常回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增添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义务条文。人民网曾报导一则“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案。在该案中,老人作为原告,其中一个诉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江苏无锡市北塘区法院法官也当庭宣判要求子女“至少要保证两个月看望一次”。

  法律的善意让人动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迅猛。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如果能通过法律文件的约束,促使儿女在节日期间多回家陪父母固然是好,但现实的语境是,即便有法律文件的强制性要求,“空巢”老人的现实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而且在法律的强制要求下,亲情也会遭遇尴尬。

  中秋节是条亲情纽带,这头是家,那头是游子,因此,“常回家看看”入法在得到一些人点赞之时,也遭遇质疑:在法律的强制下,子女带着情绪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带来快乐还是添堵?其实,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并不是对子女行为的约束,而是对亲情呼唤,换言之,怎样做才能让父母感到子女对他的关切,才是重要的。

  这就要求父母与儿女相互理解,儿女要理解父母的思念之情,父母也要理解儿女不能回家的难处。这也要求子女与父母做好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物流业这么发达,不回家也能够实现远距离无限制的交流,也能够实现“我寄愁心与月饼”,寄托思念的。

  中秋节快要到了,衷心祝愿所有家庭都能过个团圆节,同时,也提醒不能回家的儿女,你不能回家陪父母过节,公众不会苛责,但提醒你别忘给父母打个电话,给咱爹咱妈送盒月饼,因为有关爱的中秋节才是喜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