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夫妻义务清扫游步道4年 累计可绕地球半圈

28.05.2015  12:25

  一本名为《追风筝的人》的书中,讲述了哈桑对阿米尔付出自己全部的爱,无条件、无止境、不求回报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龙湾区状元街道石坦村,也有这样一位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村民,4年多来她义务清扫公园游步道,“为游步道,千千万万遍”,清扫长度可绕行半个地球,同样感动着身边无数的人。

   4年义务清扫每天扫5小时

  石坦村的石坦山公园,依山而建,风景秀美,是大罗山登山步道的出入口之一,吸引着众多的登山爱好者和锻炼健身的市民。因为是山地公园,沿着登山游步道的两旁种满了树木,换季的时候游步道上常常落满叶子,加上个别游客登山时遗落的垃圾,游步道上常会显得脏乱。

  2010年12月的一天,一位老人在满是落叶的游步道上登山时不小心崴了脚,这一幕刚好被居住在山路边上的周竹妹看到了。“老年人上山锻炼,要摔倒了,就麻烦了。”第二天,57岁的周竹妹就拿起扫帚,开始清扫登山游步道,而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扫就是4年多。

  每天凌晨五时,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周竹妹就已经带着扫帚出现在石坦山公园。从山脚到山顶,登山路程超过6公里,加上路边的分岔小道,总里程约为10公里。

  周竹妹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扫上去,扫完全程大约需要5个多小时。因为一大早出门,来不及吃早饭,或者有时候会扫得多一点耽误时间,因此周竹妹常常会带一些面包、饼干等干粮上山,肚子饿时就吃几块填填肚子。

  “刚开始我以为她去锻炼,每天天没亮、饭没吃就出去了。”周竹妹的老伴翁成昌说,老伴经常5个小时还没回,后来才知道去后山扫地了。

  在周竹妹的带领下,翁老伯也加入了清扫山路。村里上山有三条直通山顶的道路,夫妻俩分工扫不同的路线。而每到周末,他们9岁的孙子和14岁的孙女也经常主动请缨,一起上山帮他们清理垃圾。

   每月报废一两把扫帚

   清扫里程绕行半个地球

  每到天气突然转冷的时候,山上的落叶会增多,或者遇到锻炼的人提早上山时,周竹妹为了赶在游客上山前把落叶清扫干净,经常得清晨三四点钟就上山开始清扫。有时候遇到雨天,雨水会把山上的泥巴冲到道路上,周竹妹就冒雨带上锄头把泥巴铲走。

  在人多垃圾多的时候,周竹妹扫起来的树叶和垃圾要装满两只蛇皮袋,一担都有六七十斤,周竹妹总是将它们挑在肩上带下山。

  每年,周竹妹都要扫坏十几把扫帚,平均每月“报废”一两把。而她的善行也像春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周围的人。一位每天锻炼的中年男子看到她义务清扫,特地买了几把扫帚带给她;一位老师得知她每月都要“报废”一两把扫帚后,就专门联系街道为她提供打扫工具……

  据不完全统计,这4年多来,周竹妹风雨无阻,每天上山清扫,按照一天10公里的路程来算,累计路程已超过15000公里,加上翁老伯的一半路程,夫妇俩整整扫了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行半个地球。

  寒来暑往,虽然垃圾每天都有,但在周竹妹看来,游步道环境总体在好转,这让她很是欣慰。因为她的带动,身边不少人纷纷加入了维护游步道清洁的队伍中来,附近学校专门对她的事迹进行宣传,学生上山烧烤少了;上山的游客乱扔垃圾的行为也越来越少,不少人养成了上山自己带垃圾袋的习惯,顺手带走自己丢弃的垃圾,甚至有些人还会帮她一起扫几下。

  一把扫帚、一双黑手套和一副白袖套……4年多下来,周竹妹在游客们眼里,已经成了石坦山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点评

  伟大与高尚总是源于朴素与平凡

  郑信军温州大学教授,研究道德心理

  因为看到山路上的落叶使上山锻炼的老人崴脚而引发的同情与忧心,导致了周竹妹四年如一日的义务清扫行为。这不仅说明伟大与高尚总是源于朴素与平凡,而且也说明从朴素、平凡到伟大、高尚的关键在于坚守与坚持,即对“善念”的坚守和对“善行”的坚持,这也是普通的道德行为与美德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将周竹妹的行为定义为美德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因为其行为的纯粹义务性,即她既不存在通过清扫行为多少有些获益的功利性,也不存在服役于特定岗位的责任性,而是完全奉献、不求回报的自觉自愿,甚至还需要自费购买清扫用的扫把等工具。如果说有所获益的话,那就是坚持的善行所带来的心灵的幸福。

  周竹妹显然是平凡人中的道德模范,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具有了爱心、奉献及善行的坚持等美德特征,更在于她的善行所带来的引领作用与效仿效应,从带动老伴加入义务清扫,到带动孙子孙女以及更多周围的人的参与维护游步道清洁,并最终影响到游人的文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竹妹的善行又是高度吻合现代公益“说服公众,影响他人”的核心理念的——这把扫帚确实扫出了一条“长征路”,一条代表着公益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的“长征路”。据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