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冕之王”在反思与期待中迎来记者节

08.11.2013  15:03
  原题:中国“无冕之王”在反思与期待中迎来记者节

  8日,《渤海早报》记者邵隽将在工作中度过自己职业生涯的第6个记者节,“长期以来都是工作为先,大家都习惯了。”

  记者节和护士节、教师节一起,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行业性节日。长期以来,头顶“无冕之王”光环的中国记者们在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负面事件频出让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不久前,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刊发了多篇涉及一家中国上市公司的失实报道,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检方批捕。该事件让中国新闻媒体经历了一次“震荡”,引发民众对媒体公信力与记者职业道德的讨论。

  “都市报的压力和竞争是很大的。虽然记者工资不高,工作强度大,媒体环境压力很大,但是这不是降低职业操守的理由。中国媒体人仍然要自律。” 新京报时事新闻部记者储信艳觉得陈永洲事件“令人唏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0月表示,要对全国25万名记者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新闻伦理和防止虚假新闻是培训内容之一。这一举措被认为旨在提升整个新闻队伍的职业素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孙振虎认为,本次培训考核针对全国新闻从业人员,从培训内容上看,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提高新闻人员的写作技巧和水平,而是提高全国记者的职业素质,净化行业风气、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

  从业超过20年的《安徽日报》记者王恺将首次参与此类培训,“我认为这次培训很有必要,感觉像是一次记者界的‘国考’,现在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和我刚工作时大不一样,但职业道德对于每个时代的记者来说,标准和高度不应该降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7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表示,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守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树立新闻宣传工作良好形象。

  除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中国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也给记者带来了挑战。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冲击,这些媒体的记者也面临压力。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传媒机构把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作为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活儿不如以前好干了,一年比一年压力大。”是不少记者的看法。“新媒体很快,我们就做得更深;新媒体很全面,我们就做得更精。”从业近8年的储信艳说。

  “新闻行业也需要创新,而现在就是革新的时机,媒体应该不断变革适应读者的需求。” 《彭博商业周刊》记者赵轶佳对新媒体表示期待。

  10月28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上海两大传媒集团在多样化传播格局下,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安徽《新安晚报》一位记者表示,包括他所在的报社在内的许多国内传媒集团在近年来都成立了全媒体中心,希望借此应对新媒体的不断冲击,“现在传统媒体的压力都很大。”

  “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传统媒体应该在保持生产新闻内容的基础上开拓全媒体业务。”北京媒体从业者陆笑天说。(记者詹婷婷、李来房、曹凯 参与采写记者:梁赛玉、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