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市涌山村: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留下的印迹,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和社会文化,也见证着千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散落着成千上万个古老村落,载着历史的尘埃,向现代文明展示着古老中华社会的厚重历史,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便是其中之一。随着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保存文化根脉,守候失落的乡恋,莫让“乡愁”变“乡痛”,成为每一位奔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上的学者和专家思考的问题。日前,江西省村史馆建设专项课题专家组成员来到涌山村进行调研,为的就是把涌山村的历史、文化、现状、民俗和特色挖掘出来,以便更好地保护古村落,留住那份浓浓的乡愁。
乐平涌山自古以来都是乐平的北大门,东连婺源,北接浮梁,曾经是历史上资源交换的中转站。涌山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有着1600多年的文化积淀。唐宋时期,涌山老街聚集了王、吴、余等几大姓氏家族居住,因煤炭、石灰、瓷窑等实业兴旺,涌山产生了一大批富商巨贾。到了元代,官府特设“八涧巡检署”,拥有12间房屋和21名巡检吏差,专管八涧市场、税收、治安,可见当时商业贸易十分繁荣,经济发展非同一般。2012年,涌山村荣获江西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3年,涌山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漫步涌山村,不难发现其南北向以老街为纵线,东南向以涌山河为横线的格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在涌山河南岸。这里主要有两个区块:一个是涌山老街区,一个是王家街区。
涌山老街区遗存除有王母石牌坊(清道光)、三孔涌山石桥二座(清乾隆)以及一些里巷民居与临街老店外,最显眼的是坐落在涌山老街中段的“王宗五祠”——昭穆堂。该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占地700多平方米,平面功能齐全,粉墙黛瓦,飞檐翘角,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其“工艺之精细,建筑之宏伟,堪称鬼斧神工”,戏台装饰精美,是乐平唯一一座明代戏台遗存,弥足珍贵。
“我们对涌山的关注已有4年,这里不仅有旧石器文化遗址仙岩洞,还有当地独有的饶派建筑群。这座王氏宗祠的特点就在于宗祠内建有戏台,又称祠堂台,这种建筑形式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因戏台面对享堂而建,故祠堂的方位决定了祠堂台的方位。祠堂一般坐北朝南,祠堂台多坐南面北。当地村民还保留了一些旧时的曲谱,现在他们还在唱,活态文化很多,乐平高腔很有特色。”在“王宗五祠”——昭穆堂内,江西省建设厅民居专家组副组长、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许飞进告诉记者,涌山的建筑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王氏宗祠有380多年的历史,昭穆堂内镇台扶尺也是乐平独有的特色之一,他发现上面写的是光绪年间,而祠堂内两侧的壁画是七八十年代重修时添加的,涌山的实景全被表现了出来。“涌山的特点不仅是有明清建筑,还有民国以及现代的痕迹在里面,而且祠堂还在继续使用,它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祠堂文化的历史延续性非常明显。这次我带着学生来这里调研,就是想围绕着村落文化,围绕着戏台,把它的历史线给串出来。”许飞进如是说。
沿着王家街的青石路前行,随处可见斑斑驳驳的白墙、典雅庄重的门楼,还有雕刻精美的门楣、门枕,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穿梭一条条曲折的小巷,仿佛闻到岁月的味道。那些年久失修的门楼、房屋,虽然有的已经倒塌,或长满杂草,经历风雨沧桑已显老态,但那自然、古朴的风韵,又在无声地传递着来自古饶州昔日的文化积淀。
王家街区是涌山村古民宅最集中且又遗存比较完整的区域,这里的古民居建筑主要有:司马府邸、祠堂私塾、州判官府邸、戏台看场,以及分布在各条巷道与临街的明清时期民居与店铺。这里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戏台最为抢眼,该台位于涌山老街与王家街区结合点的八涧桥西南侧,戏台前有一空旷看场,左侧临河,右侧近王家街,有三条道路通戏台看场,自古以来为涌山村人气、商贸最大集散地。
记者发现,无论是“王宗五祠”,还是古戏台,封火墙的设计是其建筑的一大亮点,巍然高耸,墙脊做成波浪形,状如游龙,蜿蜒曲折,固被称为“龙形墙”。历经百年风雨,“龙形墙”依然保存完好,风采依旧,古韵犹存。
在一所古民居内,许教授的一名学生正拿着笔和素写本在此测绘。记者看到,民居厅堂高大且宽敞,厅中的屋柱足有一人合抱粗细,还配有石质柱墩;正中的天井用青石板铺设,砌作规整;门楣、隔扇、窗棂、藻井、梁枋、雀替、斗拱雕饰精美,大宅深院,无不篆刻着历史的痕迹,向世人展示着江南民居的无限魅力。据民间学者王长寿介绍,这是一幢建于清朝的大户民宅,用料讲究,梁柱全部都是银杏树。
“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涌山村现在还有38幢,这些老房子不仅有建筑价值,还有历史的意义在里面。”王长寿说,中国传统村落,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其保留了传统的人文风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出中国人的根植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一些人对古村落的保护非常不重视,很多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古建筑都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消失。涌山村原有明清古建筑80多幢,大多保存较好,也有少数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变得面目全非。自2004年开始,很多外地商人盯上了涌山明清古建筑,先后有40多幢古民宅整体搬迁到浙江、上海等地“落户”,10年时间流失过半。他希望,当地村民能够引以自豪,历史文化是现代人仍然可以继承重视的东西,要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保护和弘扬传统村落文化,也就是留住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骨所在,这不仅是精神的家园,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