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石长子忆父母早年艰苦生活:渴了饮冷水 腹泻食大蒜

04.07.2015  13:08
原标题:乔石长子忆父母早年艰苦生活:渴了饮冷水 腹泻食大蒜

1970年,北京。中联部“五七”干校从黑龙江肇源迁往河南沈丘,火车经停西便门火车站,子女被允许在车站与父母短暂相聚。左起乔凌、郁文、乔晓溪、乔石、乔小东、蒋小明。

  纪念文集《郁郁乎文哉——怀念郁文》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封面由乔石同志亲笔题写,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郁文同志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联合晚报》当记者时写的新闻稿,以及后来发表在各种文集、报刊上的文章,下编是乔石与郁文的子女以及亲朋好友们怀念郁文的纪念文章。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包括1949年郁文与朱德同志合影,1994年乔石70寿辰所拍全家福等。

   郁郁乎文哉》书摘精选:

   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蒋小明

  妈妈出生于江南的一个耕读之家,清末民初家族中走出过不少热爱读书又追求自由的前辈。妈妈受到熏陶,文化素养、文字水平都很高。她小学毕业后,家乡被日寇侵占,她不甘当亡国奴,背井离乡,走上了艰难的流亡求学之路。她从慈溪翻山越岭到浙南,走了一地又一地,学校转了一所又一所,妈妈求知若渴,读完了初中。1944年,日寇又占据浙南,妈妈已读到高一,终于进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上四明山参加了革命。1946年,妈妈受党的派遣到上海做地下工作,她一边在之江大学注册读书,一边到《联合晚报》担任记者。她以勤勉的工作,出色的报道,杰出的文字功力,受到了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许多文章大家的赞赏。

  有这样的一位文字水平超高的妈妈,我当学生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写完作文,一定先让妈妈看看,而她总能从字里行间挑出一些错别字和病句来。直到妈妈去世前,我的一些重要发言稿和文章,还常常请妈妈提意见,她提出的意见总是非常中肯,切中要害;她帮我修改和推敲过的稿子,总让我感到心里踏实。

  1960年,爸爸妈妈从鞍钢去酒泉筹建新的钢铁厂,不久钢铁厂又下马了。 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甘肃又是特困地区,爸爸妈妈在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住在戈壁荒漠的窝棚里,饥寒交迫,缺医少药;渴了饮冷水,腹泻食大蒜;生活设施简陋,资源奇缺。 为了能让孩子们正常地受教育,父母把我们交给爷爷奶奶住到南京,并请在南京工作的叔叔代为照顾。妈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还设法给我们买到一些儿童读物寄来,如《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强盗的女儿》、《鄂伦春老爷爷》等,我和弟弟妹妹争相阅读,看得津津有味。

  爸爸妈妈去酒泉那年,我6岁,是上小学的年龄。当时为我选学校,小姑姑蒋云铮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是选择了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当年这是南京唯一的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在申请入学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我的年龄离报名规定的年龄差了9天,小姑姑到学校向校方求情,校方终于高抬贵手,这样我无须再等一年就当上了小学生。记得刚学会写字时,我常常在爷爷写给爸爸妈妈的信的后面,添上几句话,字写得歪歪扭扭的,错字不少。例如,把过节玩耍中的“碰杯喝酒”写成“撞杯喝酒”之类。 妈妈每次在回信中一丝不苟地帮我改错字和错句。这一改就改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