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总提“天行健”

20.06.2014  20:52

  高考过后,又到了一年一度各大高校“争抢”生源的时候。日前,清华大学招生办微博贴出招生小广告,po出两张照片:左图为一皮肤黝黑的女孩站在高粱地里,右图为一个肤白貌美的萌妹立于爬山虎前。清华招生办解说:“有图有真相,航院女硕士为你讲述清华是一方多么养人的土地。”

  清华此举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撇开这样的宣传大招,作为高校“一姐”,清华早已具备了软件硬件上的绝对实力。据习近平自述,高考时三个志愿全填了清华,入团申请书提交8次,入党申请书写了10份,连国家主席都曾是清华的粉丝兼成功校友,清华何愁生源。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从政三十余年,从基层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存在已然成为清华最大的荣耀,习近平时常提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间接为清华做了“宣传”,不过,这句古训在习近平那里又有了新的含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旧邦需革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习近平再次念出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语时,想必跟随习总书记南征北往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们都深感耳熟。

  不独习近平,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也十分钟意这句话。2014年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单独访华,这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米歇尔一行到达北京师大二附中,这也是米歇尔此次访华的第一站。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陪同。在参观过程中,彭丽媛题写书法“厚德载物”,并赠送给米歇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乾》。其现在意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发愤图强;接物度量应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宽厚有容。

  后清华创校,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在学校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

  北大著名学者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这两句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性格,它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

  古训之博大精深,自不必多言。纵观习近平近年来的讲话,不难发现,这句古训在其讲话中既继承了原有之义,又针对具体问题做了新的发挥。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告诫大学生,要学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髓。习近平在北大的讲话中引用这句古训,不仅寄托着他对青年们有理想、有担当的殷切希望,也承载着其对文化传承和国家强盛的期许。

  除了对青年,习总还不止一次地对官员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内在涵义。即希望领导干部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做到自我提高,自我督促,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责任与担当意识,从历史和民族的高度来做好本职工作。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作了题为《做了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主题发言。发言中提及古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近平指其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2013年12月,在山东考察时,习近平又讲到,要形成“向上的力量”与“向善的力量”。而向上,即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向善,即指“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

  在外交场合,习近平也不吝与友人分享这句至理名言。

  2013年6月7日至8日,习总同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在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中美关系,习近平答之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新形势下,中美关系要进取、要发展;中美合作要开拓、要创新;中美两国要互尊、要包容。”

  2014年4月,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古语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这也是中国语言含义多样的一个表征。

  回过头去,再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习近平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以来,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有如壮士断腕,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之下,此警言既合于当下的情势,亦可显示其心意所指。

  “诗言志”的中国传统

  古曰“诗言志”,其代表了中国古诗重要传统之一。司马迁在《史记·帝王本纪》中解为“诗言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志者,意也”。可见,引经据典背后自有其用意所在。

  其实,在中国共产党内以诗言志、言义也有着深远的历史。1934年,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后,留下陈毅率部坚守,他在随时可能牺牲的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至今还被收入小学课本,其中一章即为:“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据《陈云传》的记载,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也热爱用典。改革开放后,在步入人生的第80个年头,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已经开始筹划如何培养年轻一代,为中国共产党的传承做准备。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手书:“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并将这一手书交由大家传看,并在地方调研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诗,以此教育地方干部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人。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此诗是答复诗人韩偓的,韩偓小字冬郎,是李商隐的姨侄。他少有才华,十岁时曾在为李商隐饯行的筵前赋诗赠别,语惊四座。后李商隐重吟其诗,以作酬答。这是第一首的后两句,其前两句为:“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该诗将冬郎及其父亲畏之比作凤凰。丹山相传是产凤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开,凤凰偕鸣,其中雏凤鸣声清圆,更胜于老凤。陈云引用此诗,可以说与其意十分相宜。

  有意思的是,在约莫三十年后,2013年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这句诗又作为“离任赠言”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所引用。他说,“我担任国务院总理10年,任期即将结束。今年是我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天来听取大家的意见,也算和大家告个别……这些年来,如果说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那都是人民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结果,都应该归功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好,那是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所限,希望得到人民的谅解。‘雏凤清于老凤声’,我相信后人会比我做得更好。”

  温家宝素喜用典,用典不光重在意,原诗出自何人也别有深意。早在2003年,温家宝首次以总理的身份见记者,就以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工作的态度。除去林则徐外,温家宝还爱用王安石、屈原的诗词,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良臣明相。2008年,温家宝在谈政治体制改革时,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词,来表达改革的决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010年,温家宝引屈原之《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其实,不唯中共领导人自己引经据典,还时常以古意教育干部。据《光明日报》报道,为了推动“八项规定”的落实,在看到一份新华社的材料后,习近平批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此,我们邀请专家选编了中国古代一些有关节俭的故事、格言,希望大家以史为鉴,提升全社会以俭为德的自觉性,促进节约风气的形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