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习近平外交理念:以“中国智慧”处理国际关系

09.10.2014  19:17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题:盘点习近平外交理念:以“中国智慧”处理国际关系

  记者 马学玲

  从去年暖春,到眼下金秋,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0次迈出国门,对近30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访问。中国外交频频落子世界的同时,习近平提出的诸多外交理念亦受到关注。

  从“亚洲新安全观”到“核安全观”,从“中国版文明观”到“正确义利观”,从“真、实、亲、诚”的对非主张,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再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发声,世界倾听。

  分析指,习近平主张的这些中国观点,旨在以“中国智慧”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以“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料将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谐、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亚洲新安全观”到“核安全观

   突显极富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议程设置能力

  “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为此,习近平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提出中国主张的亚洲新安全观。

  他说,“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不同于西方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也不同于美国‘重返亚太’的着眼,这种安全是互利双赢或合作多赢的安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亚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越南大使齐建国说。

  除了区域安全,习近平还关注领域安全。今年3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

  有评论指出,习近平提出世界上第一个核安全观,不仅在国际瞩目下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突显了现代中国极富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议程设置能力”。

  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王群则表示,这是中国梦在国际安全领域的体现,也是中国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特别是核领域全球治理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版文明观”主张交流互鉴

  “醒狮”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强大正能量

  今年3月,结束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后,习近平此行造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为该组织成立近70年以来迎来的首位中国元首,习近平首次详述“中国版文明观”,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

  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习近平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受访专家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文化、文明层面发出声音正当其时。

  “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应当仅仅是各种商品,而应该更多体现我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事实上,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使得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说。

  崔洪建指出,中国的成功意味着文明应该而且可以多样性,而中国文明观在政治方面表达的就是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性。

  有文章认为,中国这只睡醒了的善良的狮子,作为全球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并将继续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强大的正能量。

   “正确义利观”别于西方倡导理念

  料将深远影响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关系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今年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强调要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

  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去年3月访问非洲时提出的,此后在多个场合有所论述。去年10月召开的新中国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还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四字周边外交理念。去年3月,他同样用4个字“真、实、亲、诚”阐述对非关系。

  “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要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看来,正确义利观已成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必将对中国与非洲、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金灿荣认为,中国“义利观”与西方倡导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在与某国合作时,非常尊重别国的核心利益,不会干涉别国内政,而西方经常打着道义和人权的旗帜,与他国合作时附加政治条件。

  在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刘德斌看来,中国领导人就外交战略思想举起“”的旗帜,是对“支援”“援助”等外交思想的升华,“我们不想改造世界,也不想树敌,更愿意在‘义利观’思想指导下与任何一国展开合作。

   首次厘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

  力避中美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除了上述着眼于多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理念,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习近平力主的新型大国关系亦持续受到外界关注。

  事实上,中国官方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2010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后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

  去年6月,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工作访问,与奥巴马达成一致,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首次具体阐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论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中今年6月,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他发表题为《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在这篇近2800字的讲话中,习近平9次提到新型大国关系,显示对这一外交思想的重视。

  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如何相处,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类。传统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中美两国的必然选择。

  不久后的11月,奥巴马将访问中国,届时,中美两国元首如何就进一步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沟通,值得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