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伟:害羞的“就业年报”源于“就业率”

04.04.2014  12:40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报告,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公信力及信息公开化做出了评价。报告显示,其中仅有22所大学的就业年报总分达到60分,合格率不足三成。(4月2日人民网)

  75所部属高校首次对社会发布的就业年报综合平均分仅为56.8分,这样的结果出乎公众意料。尽管低分数“可能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也可能与首次对外发布年报缺乏经验有关”,但高校对公开信息的遮掩,实际上是对“就业年报”所披露的信息没有信心。

  高等学校作为享有政府最大力度财政支持的公共部门,是公民纳税款的接受者和收益者。高等学校肩负着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其教育培养质量和治理水平理应接受公众监督,给予公众完整的知情权,这样才能增加公信力,让公众信服。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高等学校“就业年报”反映出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公众最为敏感的就是就业率。而高校就业率,又是招生工作的“晴雨表”。就业率不高的高等院校,其未来的招生工作必然会受到冲击。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等学校不愿意公开信息或者拖延公开信息,是为自身留点颜面,也是为今后的招生工作在捞取救命的稻草。

  目前的经济形势压力较大,就业矛盾非常突出,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样的结果,决定了考生的现实性,都愿意去就业率高的高等院校,因为没有谁愿意毕业就失业。考生的流向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命运。因为没有学生,高校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这样的因果关系,各高校为获得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拿到就业协议才给毕业证,有的学校主动联系企业帮忙出具虚假就业证明。而这样经过“水发”的就业数据,经不起现实检验,更经不起第三方验证,因此也见不得阳光。

  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状况下,高校还是要把目光盯紧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这才是增加毕业生就业率的实在之举。遮遮掩掩的“就业年报”,只能引起公众质疑,最终危机的是高等学校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