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存疑的客观性
原标题:书画鉴定存疑的客观性
欧阳中石书法伪作
书画真伪鉴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千古难题。近年来,伴随国内书画市场的升温以及科技进步,大量高仿作品充斥市场,加之书画拍卖行业及鉴定行业的混乱,使书画收藏者、投资者深感书画收藏水太深、风险太大。同时,对于书画鉴定的方法,业界也颇有争论,近期持续了几个月的《功甫帖》真伪之争恰似书画鉴定问题长期累积后的一次爆发。在现今的条件下应如何进行书画鉴定?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孰轻孰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研究员岳峰。
记者:在您看来,书画鉴定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岳峰:当我们打开一幅书画作品时,应首先对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进行评判,然后再研究其真伪或真假。因为,在艺术品的瀚海中存在着“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差”的现象,高水平的仿品同样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仿造者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仿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如张大千仿石涛,同样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早期的古代书画作品和高仿的名家作品,则应先评判好坏和高低,决定是否收藏,然后再去研究它的真伪,决定怎么收藏。
记者:不久前,收藏家刘益谦组织启动对《功甫帖》的全面鉴定,反驳上博的双钩廓填摹本说,而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高科技手段的鉴定结果。目前,书画鉴定主要有哪些方法?对于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在书画鉴定过程当中的关系您如何看待?
岳峰:传统方法将书画鉴定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主要依据是指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指落款、印章、纸绢、题跋、著录、传续、装裱、鉴藏章、生卒年代对照等。
今天,书画鉴定方法中又增加了一些科技检测的手段,不能否认,科技检测的手段对书画的鉴定是极为有益的。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科技检测方法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还不能像用科技仪器检测珠宝玉石那样简单。因为历代造假的情况非常复杂,近现代有记录的就有“后门造”“苏州片”“上海造”“湖南造”“广东造”等,加之近几年出现的高科技造假,如用4亿像素的成像制版印刷技术仿制造假,并采用老纸、古墨、旧印泥及相应的矿物质颜料,科技鉴定方式也很难鉴别真伪。所以,科技检测对书画鉴定目前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手段,而传统的“经验学”“眼学”,也就是目鉴法,仍然是书画鉴定中的主要手段。
记者:目鉴法的关键在哪里?
岳峰: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也就是时代造就的痕迹和画家的个人笔墨风格。由于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世、经历、师从、修养、情感、思想、追求及审美理念的不同,因而形成了笔墨艺术上的个性风格差异和特征,这是作伪者无法具备的,因此也无法仿制出与真品神形兼备的书画作品来。
作为一个书画鉴赏者,必须尽可能多地熟悉画家、懂得画家的笔墨风格特征、了解画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真正的大家、名家对艺术的追求是很执著的,对艺术的态度是很严谨的,在艺术创作上也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们对于每一幅作品都很认真,即便应酬作品也能见到大家的功底与神韵,所以,仿品最常见的是“形”似而“神”不似。
记者:如您之前所言,鉴定书画的古今真伪和作品的真假,要通过全面的综合性研究分析得出结果,而关键在于作品给我们提供的有形的信息和无形的感觉。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画作品,应该如何去认识和把握不同年代书画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笔墨风格呢?
岳峰:这就要靠一个书画鉴赏工作者长期、认真、刻苦、专心地去反复深入研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或者是某几位画家、艺术家的作品,如此才能较全面地熟悉和把握某一个历史时期作品的时代特征,或者是某几位画家的运笔习性、笔墨个性与神韵。如果说一个书画鉴赏工作者什么都能看,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或是当代的真伪真假都能看,那他一定是一个“伪专家”,至少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或者是缺失严肃态度的所谓专家。
书画的古今鉴定和真假鉴定,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决不能很随意地仅凭某一个方面的现象就去肯定或否定一件书画作品,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我们对已故画家及作品的认识与研究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能是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范围内进行研究断定。另外,最忌讳的是当时对作品下绝对的结论,特别是对一些同一历史时期高仿的大家、名家的作品,轻率做出结论性的定义,这是一种既不客观也不负责任的做法。在历史上就有同时代作假的,鉴定难度是很大的,如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有13个代笔人,唐寅的老师也曾经为唐寅代笔。而现在更麻烦的一个问题是,当代的个别书画家竟然否定自己早期的作品——因为水平太低。
记者:古书画鉴定很难有标准答案,那么在鉴定书画的过程中,如何尽量避免“看走眼”呢?
岳峰:如果想尽量减少看“走眼”的情况发生,在鉴定中划出一些“存疑品”是比较妥当的,也是比较客观科学的。有些书画作品现在认定是真迹,也许过几年之后又被确定为仿品;而现在认定为仿品的,过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可能又被确定为真迹。所以,将一些无法认定的书画作品或是认定难度较大的书画作品,暂时放入到“存疑品”的行列里,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更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和认识它的时候,再做定论也不迟。如果是为了顾及所谓“权威专家”的面子或声誉,在没有充足根据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某种利益关系的左右下,轻率对一幅书画作品做出结论,那将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一幅书画的鉴定应该是对它进行研究和认识的过程,能看到哪一步就看到哪一步,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作品鉴定的难易程度。(蔡萌)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