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强好胜的人易得一种病 会缩短寿命

03.07.2015  22:10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张学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 肖震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追求“向上”的过程中,如果过于急躁、逞强,难免会造成伤害。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蒂莫西·W·史密斯在不久前举办的美国心理协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新研究结果: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家长竞争,老人逞强,开 斗气……   

  比房子、比车子、比存款、比职位……生活中的比较无处不在。为了一争高下,耗心、劳力者也不在少数。竞争与不服输的观念,正在日渐渗进越来越多人的意识中,比如家长最爱拿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周围人比个高下;不服老的老人总想着跟年轻人较劲儿,甚至比拼体力;路上行车,没准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个开斗气车的,在拥堵的车流中“展示”自己的车技,置交通规则于不顾。   

  杨女士就是个喜欢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的妈妈。儿子学说话不算早,当隔壁同龄小姑娘已经可以咿咿呀呀背《咏鹅》时,他才刚刚能够比较流畅地表达自我要求。这让一向好强的杨女士产生了一种“己不如人”的心理压力。随着儿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力非但没有淡化,反倒越来越大,母子关系因此被逼到僵局,两人都为此焦躁不安,却又感到无力。   

  与杨女士相反,张大爷在与其他人的对比中,总是满意而归。年近70的张大爷身体很好,无论干什么都想跟年轻人较较劲。和年轻人打篮球,一定要坚持半场;早上锻炼,一定要跟小他20来岁的人跑一样的距离;家里有点什么重活,也很少叫儿子帮忙,觉得自己完全没问题。谁承想,一次逞强搬东西却把腰闪了,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

   争强好胜源于过度追求自我价值   

  张学新说,无论是家长比教育、老人比体质,还是工作中的争强好胜,其实都源于一种维护自尊,强化自我优越感和价值感的原生动力,由此产生的外在表现就是爱面子、攀比、较劲等。   

  “通过与他人对比确认自己的价值,是一种普遍且正常的心理状态,这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攀比、逞强的产生,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过高估计。”张学新说,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预估价值,这个预估值通常比真实情况略高一点,如果高出太多,就会引发自己的逞强好胜行为,由此对他人产生贬低效应,也易激起对方的心理反射,进而以争强好胜的态度捍卫自我价值。   

  肖震宇则认为,争强好胜者分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型多指A型性格的人。他们“有闯劲”,喜欢竞争,在工作生活中要求较高。他们容易成功,也易产生悲观、焦虑、烦躁等情绪。后天形成的争强好胜人格与家庭状况有关,他们小时缺乏安全感,成年后更倾向于凡事争第一,或是格外看重对物质、身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