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呼吁寄情山水以抛开都市焦虑 唤人心回归
“我们住在水泥盒子踩在柏油马路上,24小时都有人工照明,春夏秋冬都有人工暖气,还有当年古人的山水情怀吗?”10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在浙江杭州举行的论坛上抛出疑问,她认为,在浮躁年代中避开都市焦虑的途径,便是寄情于山水中,当一个人能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时,心才不会惶恐。
18日,该论坛为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有来自两岸四地1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文化创意企业的近300人参加。
爱谈《论语》等国学经典的于丹,将自己称为中华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她一上场就提出一个别开生面的观点,她认为中国人的时间,是由节气构筑在土地上,而中国人的空间,是一个自我永远在远山近水中悟得的空灵禅境。
“中国人的山水是一种观念,”于丹如此解释,山意味着道德的坚守,水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流动,中国是有山水自然这样一个坐标系的。“正如沐春风思飞扬,凌秋云思浩荡。”
于丹将山水名句顺手拈来,为她的讲述注入了古典文化气息。
“但是现在我们的单元楼里已经没有山水了,”于丹这一语出,令人叹息,她还借用《乡土中国》中的一句话绘出如今现在城镇化的写照,“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
据了解,都市焦虑症在如今高速前进的社会里并不少见,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会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在忙碌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
于丹认为,在今天时代,能花钱买到的东西都不是奢侈品,最大的奢侈品是安全感,即怎么让人才能心安。她举例说,“如今北京、杭州房价都高,但在那有限空间里能去体会这一切吗?”
对于中国古人,他们常常在诗中写到孤独,于丹认为,诗中的孤独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不同于惶恐,“人其实不怕孤独,人怕的是孤独背后的惶恐和焦虑,是一个人失去坐标和参照后内心的惶恐。”
“人应在山水间去享受生命中有尊严的孤独,”于丹再引杜甫诗句,“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那样有星有月的孤独,其实不孤独。”
她也在思考,怎么样用文化创意让人们重新回到山水之间。为此,于丹给现代人如何寻求心安指出一条途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寄情于山水中,当一个人能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时,那一颗心其实不会感到那么惶恐。” (见习记者 谢盼盼 实习生 吴洪)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