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曾铁腕治贪 从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

06.02.2015  13:16

  受访嘉宾:王书平

  吕梁市政协文学院吕梁文化研究会主任

  于成龙是山西吕梁籍历史名臣,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作风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于成龙逝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给其隆重赐葬,并亲撰碑文:“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2014年9月,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考察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时表示,于成龙不仅清廉,而且是全部符合六廉标准的官吏。

  王书平同志兼任吕梁市政协文学院吕梁文化研究会主任,研究于成龙文化很多年,对于成龙的为人为政有着切身的体会。日前,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全方位解读了他眼中的“于清官”。

  以“”为官德之首

  于成龙曾任湖广黄州府同知镇守岐亭。岐亭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然而,于成龙依然生活清苦,闲钱多用来接济乡邻,三餐常以豆腐为食,很少沾荤腥。

  于成龙后任武昌知府,一次,儿子看望他后将要还乡,于成龙为人之父又是大官,竟然没有像样的东西给儿子,只看到厨房里有只腌鸭,便割了一半给儿子带上。老百姓于是编了民谣:“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康熙二十年,于成龙从“牧民之官”升为“治官之官”。在直隶巡抚与两江总督任内,他把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他说:“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按清朝规定,总督出门可乘8人抬的大轿,可有仪仗护卫等随从26至34人。但于成龙平时只雇骡车一辆,察访时也只有小儿子跟随,父子二人各带制钱若干枚,沿途投宿旅店,不住官家公馆驿站,很少烦扰各地州县为之张罗交通、食宿等事宜。有一次于成龙到江宁察访,地方文武官员城外迎候,直到日暮不见总督到来。正在众人惊疑之时,巡卒来报总督大人早已单骑进府,众人根本没有想到刚才单骑进城的竟然是总督大人。

  于成龙官至富甲天下的两江总督后,仍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以“”为社稷之本

  于成龙45岁时被朝廷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当时被认为是边远烟瘴之地,很少有人愿意到这里来做官。罗城经过20多年战乱,既无城郭,也没有像样的公廨。此地民情复杂,有些老百姓因为无法生活,或逃亡,或干脆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同时,瑶族人与汉族人之间由于历史原因,互相仇杀,社会秩序混乱。

  于成龙到任罗城后并不以艰难为苦,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经过实地走访了解情况,他迅速提出两项措施:张榜告示招抚流亡,积极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奏请“宽徭役、疏鹾引”,设法复苏农村经济。经过奖勤罚惰,数年后,罗城面貌大为改观,百姓生活日渐丰盈。然而,于成龙自己的生活却始终清苦,甚至离任时连盘缠都凑不齐。据县志记载“罗人怜公,间敛金钱跪进,云:‘知阿爷苦,聊供盐米资’”,他都婉拒。他的亲人来罗城看他,老百姓知晓他没有几个钱,亲人千山万水来一次不容易,又送钱来,于成龙依然拒绝。后来,于成龙因举为卓异迁任四川合州知州,罗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

  以“”为从政之要

  于成龙勤政善政,敢于革新除弊。他时常轻车简从,穿梭田间,问询疾苦,察吏安民。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兴利除弊约》,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将积弊尽行痛革。

  于成龙对清廷死板的任官“考成”制存有异议,选拔人才反对论资排辈,对他认为是廉洁有为的人才,屡次上疏直荐。

  后来,于成龙升任江南江西总督,政务更加繁忙。他仍以古稀之躯,勤勉执事,不敢稍事宽假。他事必躬亲,“治事尝至达旦”。总督衙门“重门洞开”,汇报事情的官吏可以直接走到他的卧室,“状如乡里学博”。有人劝其注意休息,他说:“我非不知食少事繁,养生所忌。吾虽尽瘁,于国家所得,不已多乎!

  任职直隶和两江期间,于成龙还组织编写了《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对整理和保存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料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为治政之纲

  于成龙不但自己清正廉明,而且严管下属,铁腕治贪。在黄州上任伊始,他便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针对当时贿赂公行、请客送礼甚嚣尘上的风气,他发出《严禁馈送檄》,利用中秋节,从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青县知县赵履谦不顾灾民,敲诈贪墨。于成龙立即把他免官问罪。

  在直隶巡抚与两江总督任内,于成龙拒绝为其装饰邸宅,拒受馈赠,谢绝宴请。他根据实践经验,制定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由于他极力反奢倡俭,使“官吏望风改操”,金陵士大夫家尽换布衣不穿丝绸,婚嫁不再用音乐,有的官员减舆从、毁丹垩,豪强猾吏率家远避,世风大为改观。

  清官难在“律己

  “于成龙一生清廉,刚直不阿,但是当个清官太难了。并不是你洁身自好就可以独善其身,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要动真的,必然要招人反对,惹人忌恨。”王书平说。尽管于成龙受到康熙皇帝重用,但他反贪肃腐,官至两江总督仍然引来同僚、下属以及皇亲国戚的反对和造谣。甚至说他晚节不保,污蔑他也在搞腐败。这些污蔑之声不断地吹到康熙皇帝耳中,以致引起康熙皇帝对他的怀疑。在他去世后不久,康熙帝下江南巡视,对于成龙的官德官风向各层面的官员和老百姓进行了实地调查,这样才得到实情,回京后的第二天,康熙皇帝便在乾清宫召开满汉大学士、九卿会议。他诏谕大臣:“朕亲历江南采访,已故督臣于成龙,居官廉介,洁己奉公,自闾巷细民及各省之人,无不望风推服。此等清操,从古以来,实罕其匹,当为廉官第一。”当时康熙皇帝还亲自赋诗来歌颂、褒扬于成龙。其中写道:“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匪独彰国常,且以风在列”。

  从于成龙的经历中,王书平体悟到,要想国家吏治清明,就必须营造出有利于大批“于成龙式”领导干部成长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一是领导干部个人要树立为民造福、清廉为政的坚定信念。这就要求为官者必须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严于律己,首先自律然后律人;二是上级领导要有护廉举贤的坚强决心。于成龙时代,正是王朝初建兴盛之时,气象峥嵘,清廉官员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有清廉的同僚和上级的举荐,于成龙才以廉能步步升迁,得以成就一番事业;三是国家层面要有奖廉惩腐的机制。对于清廉而又政绩突出的官员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奖励。对于清廉而又受诬陷的官员,组织上要调查核实,以正视听。试想,如果当年康熙帝不去实地巡察,一代廉吏于成龙也必然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就我国当前的形势看,反腐工作初见成效,很多官员已经做到了“不敢腐”。但要做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不敢腐”还仅仅集中在严厉打击层面,“不能腐”就要建立科学的制衡、检查制度上。而“不想腐”,是要让为官者从内心深处抵制腐败,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利益机制形成比较效益等多方面形成稳定的、不想腐的从政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报记者 贾丽

  古代廉政诗词

  乙卯春题书雪堂

  清/于成龙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放小儿拳。试寻野菜和香饭,便是黄州二月天。

  注释:于成龙,生平见“古代廉政名人”。这首诗作于康熙十四(1675)年早春,作者时任湖广黄州知府。当时,黄州一带刚刚经历过“三藩之乱”,征兵催粮、洪涝早灾造成了连年饥荒,于成龙一面向上司请求蠲免税赋、赈济灾民,一面开展民间自救,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为食,把节省的薪俸口粮用于救灾。在诗中,诗人以乐观的笔触描写了他和衙役们四处寻觅野菜以度春荒的动人情景。如果不了解写诗的背景,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个以采摘野菜为乐的老人已经是朝廷的四品大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