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奏响改革振兴“新长征组歌”

22.10.2014  11:48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80年前的那个10月,8.6万余红军将士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谱写出彪炳千秋的长征史诗。

    80年过去,今天的于都人民弘扬长征精神,感恩奋进,主攻“三区”建设,推进“四化”发展,奏响了加快改革振兴的“新长征组歌”。

    于都河畔崛起魅力新城

    烈士鲜血浸染过的红土地,如今碧水青山,分外妖娆。于都河畔,一座新城从荒岭滩涂梦幻般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展示着一派现代气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诸流涌动。十里渡江大道,十里绿草繁花,眼前的一切,无不告慰着先烈英灵。

    在当年红军渡河开拔的东门渡口南岸,11.2平方公里的贡江新区建设正在火热推进。新区由长征出发地体验区、文教体育综合区、贡江新城三大板块组成,瞄准的是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发展区、绿色生态居住区等高层次目标。目前,随着渡江南大道等路网工程的完善和于都中学(南区)、体育中心、“四馆一中心”的建设,“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已然成型,“渡江大桥”就像一条纽带,把新老城区连接在一起。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从于都的每一个改革之举,都能看到长征精神在闪光。工业是发展腾飞的“翅膀”,今年该县工业园区经省政府批准实现扩园调区,核准面积由原来的5.33平方公里,扩大到10.4平方公里。上欧工业新区,既是于都“一园三区”工业新区主攻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又是移民搬迁扶贫安置小区的所在地。安置小区建成后可容纳深山和库区移民7000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同时可为工业新区提供企业急需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50家。

    惠民阳光织就幸福画卷

    于都河畔,涛声依旧;贡江两岸,捷报频传。用长征精神培育起来的于都人,以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奏响了振兴发展的强音。

    投资3亿元的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投资近4亿元的323国道绕城改线项目全面开工……于都从未像今天这样“阔气”。两年前的6月28日,饱含中央对老区人民特殊关怀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项涵盖政策、项目和资金帮扶等的“国45条”,持续给力于都振兴发展。2013年,该县GDP突破140亿元,实现四年翻番;完成财政总收入12.7亿元,实现三年翻番。今年1月至9月,该县实现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0.6%,财政总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14%。

    有了“底气”,就要为百姓送去“福气”。家住于都县仙下乡龙湖脑的村民曾金福搬进新居后感慨道:“没想到有生之年我也能建新房,没想到老百姓建房国家给补助!”两年中,该县2万多户农户从危旧土坯房搬到了亮堂崭新的红砖房中。民生实事远远不止于危旧土坯房改造,去年,该县民生支出达2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3%,民生投入连续七年居全市首位。该县解决了25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近20万户的低电压改造……

    一缕缕惠民的阳光,织就一幅小康提速的幸福画卷。

    “三送”工作赢得鱼水情深

    “土房改造产业致富奔小康,三送春风惠泽万民行大道。”曾是红军第五军团驻扎地的罗江乡庙子岗社区,这副镂刻在感恩亭柱子上的对联,既写出了新村面貌的变化,也刻画了干群关系的日趋融洽。

    于都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三送”工作为平台、为抓手,提出“长征再出发、作风行路上”,集中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活动,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白天跑工地、修建水圳,夜里访民情、调解纠纷……该县1万多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直接服务群众,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服务员”。

    “从不让进屋,到倒杯水,再到沏杯茶。现在啊,哪怕赶上夏收插秧,老表见到我们,也非要带着一身泥从田里跳出来,拉去家里喝碗米酒。”“三送”干部范利锋见证着于都干群关系的变化。“干部真心办事让我很感动,我带头搬迁。”村民李开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把干部举过头顶”的情感逻辑。

    在栋栋新房林立的庙子岗社区,还留下门牌为“1号”的唯一土坯房“村史馆”,这处当年红五军团驻扎旧址,述说着先辈的革命历史,守望着群众日新月异的生活,见证着干群血肉联系的鱼水情。

    岁月不居,长征的号角却依然激荡在耳。80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动力,不断激励这里的人们阔步向前。(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袁飞 方名荣 特约记者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