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之风润山城——井冈山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掠影
江西日报记者魏 星
巍巍井冈山,雄踞湘赣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87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确立了早期党的群众路线,创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87年后的今天,井冈山市继承红色基因,把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把整改工作贯穿活动始终,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活动的实际成效。日前,记者深入井冈山市一线,采撷了不少创新做法。
传承红色基因,密切联系群众
8月28日清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等候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游客已排起了“长龙”。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将在这里开讲;
同一天,井冈山茨坪镇党委书记刘坪红正带领镇村两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在毗邻天街的茨坪新村开展环境治理,昔日较脏乱的村庄焕然一新;
当天晚上,在井冈山电视台,井冈山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兰刚正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出公开整改承诺……
这一天,是井冈山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215天。
“作为革命老区,我们认识到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所以从一开始就标准从严,制定了融入红色基因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市委书记龙波舟特意在“红色基因”四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看展览、听讲解、忆苦思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井冈山市突出红色资源,狠抓学习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有关精神,编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读本,开展“乡村大讲堂”活动,举办“永恒的信念”井冈山精神宣讲报告会等。
为避免党员干部出现调查研究走马观花、解决问题隔靴搔痒等问题,井冈山市还创新形式,推行“干部下学”活动,改集中授课为流动授课、变“上学”为“送学”。全市131个挂乡包村工作组的436名党员干部沉入基层摸情况,深入百姓问需求,把学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企业生产一线、搬到社区小巷。
建立“百姓档案”,记录民情冷暖
下到基层去,深入群众中,听民声,解民忧,是践行群众路线最有效、最有力的行动。
在井冈山市,有这样一本记录民情冷暖的百科全书——以“走一户、建一档”方式建立的“百姓档案”,它成为当地党员干部掌握民情的“听诊器”、保障民生的“服务器”、发展富民的“百事通”、和谐安民的“润滑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井冈山市立足摸清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依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原则,建立纸质“百姓档案”,同时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一键式查询”。在市、乡、村三级建立每月一次的百姓沟通日制度,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情,由乡(镇、街道)和村(居)干部依法提供全程服务。
记者从一本本百姓档案中看到,上面不仅登记了村民的家庭基本信息,还详细记录了村民在就医就学、农业生产、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诉求。
在茅坪乡源塘组,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横穿乡野。曾经,这条多年未维修的村道泥泞不堪,村民进出不便。教育实践活动中,茅坪乡党委书记兰胜华通过“百姓档案”了解到群众的诉求后,积极联系对口帮扶的江苏海门市,争取资金60余万元,并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这条长约2.3公里的水泥路。村小组长钟福明告诉记者,村民告别了世世代代走过的泥巴路,外出打工,孩子上学方便了,村里的木头、毛竹也可以顺利运到外面卖钱,村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
“我们从‘百姓档案’所反映的普通小事做起、做好、做实,拜群众为师、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受益,把这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一种方式。”井冈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张继春说。
目前,井冈山市共建立“百姓档案”5万余件,走访群众6.8万余人次。
掷地有声抓整改,一切为了群众
作风改得怎么样,工作有没有成效,最终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
教育实践活动中,井冈山市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扣住整改落实这一关键,以“有一件改一件,改一件成一件”的态度和韧劲,掷地有声抓整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第三环节工作中,井冈山市以《整改工作台账》和“两方案一计划”为抓手,紧盯解决突出问题,一项一项抓整改落实。该市要求各乡镇、各单位每项整改任务严格落实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集中开展了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四项专项整治”和“九项专项整治”,分别精简行政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53项和72项。全市32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带领10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居、场、企业)进行结对帮扶,撰写调研文章40余篇,为基层办好事实事380余件,44个扶贫重点村、64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整体面貌得到改善。
践行群众路线,没有终点、不设休止符。如今,井冈山市正加快推进各类民生问题的整改落实进度,切实把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让群众长期得实惠,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