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人”全老太放弃工作回京继续捡破烂

23.01.2014  12:23
住进地下室,老人看上去很开心。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视频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住进地下室,老人看上去很开心。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视频

 

  《井下蜗居》追踪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

  随着井底人系列报道,长期生活在井下的他们开始受到社会关注,并得到了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上周,河南商丘的全老太因身体原因放弃了政府为其安排的敬老院工作,回京继续捡破烂,这一次,她和爱人选择租住在地下室。

   进展

   老太回京重操旧业

  “井底老人又回来了。”昨日,市民吴先生致电本报称,他在三里屯看到在街边捡破烂的全友芝,以前在附近经常看到她,“看了媒体报道后,才知道她住井下”。

  昨天下午1点半,三里屯街道上,全友芝和一名乞讨老人坐在台阶上,手上拎着捡破烂的塑料袋,有说有笑地闲聊着。

  “敬老院厨房要和面,我手上没劲,干不了这活。”全老太称,去年12月,被媒体曝光的第三天,河南商丘政府工作人员将其送回老家,带她检查身体,给她买药,承诺今年3月份为其办理低保,同时还给她安排了一份敬老院煮饭的工作,但由于长期患有脑萎缩的疾病,不适宜干重活,“最后选择放弃老家的工作,重回大城市捡破烂挣钱”。

   现状

   和爱人租住地下室

  上周,全老太和爱人坐火车从河南回到北京,继续他们的北漂生活。由于井下被封,其他井底又有污水,便把上次媒体记者给的钱在地下室租了一个单间,每月加上水电费400元左右,“以后挣的钱都得交房租了”。对于这笔开支,全老太有点舍不得。

  随后,老人带记者来到望京一个小区的地下室,途中遇到了全老太的爱人,他起初一看到记者,马上起身离开,经过半个小时沟通,才同意记者进入她和爱人共同居住的“新家”。

  该单间房约6平米,靠门边的桌上摆放着锅碗瓢盆,地上有各种快餐盒,屋内侧有一张1.2米左右的床。同时,地下室走廊上有公共洗手间。

  “现在比以前好,地下室挺暖和的。”据全老太称,上次井底的衣服和被子被收走后,她又重新布置了家里的生活用品,“被子是找别人要的,30年没睡过床了,挺舒服的”。

   讲述

   一见好心人便躲开

  如今已过六旬的全老太,由于此前家中的大儿子失踪后得了精神病,再加上小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家里无人能够赡养,她和爱人只能选择来京自食其力,“图个清静”。

  去年夏天,全老太的爱人躺在望京街头睡觉,被城管以影响市容为由带往救助站,并取走了他的身份证。待了不到一周,老人又自己跑出来,“我不偷不抢的,能靠自己能力挣钱。”老人说。

  去年,他刚从河南来京找全老太,随后在顺义当过建筑工,也做过环卫工,但用人单位看他年纪大,只能当短期工,一个月挣个300元。“没活的时候就捡破烂为生。”

  此后,一看到有好心人自愿上前帮助他,他便特别敏感,果断拒绝别人的帮忙,并躲开别人的视线,到其他地方继续捡破烂。“他害怕别人再次把他送救助站。”

   春节在“新家”煮面

  昨天,全老太拿着从酒吧门口捡来的蛋糕,给爱人喂了一口,老伴连称,“味道不错”。据全老太称,每次她在三里屯都会捡别人吃剩的饭菜,带到望京家中同爱人分享,“吃饭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了”。

  还有一周左右时间,一年一度的春节团圆之日即将到来,对于“春节”这个概念,老两口认为,只要能在“新家”煮个面,喝点小米粥,“这种生活就很好了”。

  当问及有什么愿望,全友芝的爱人沉默了,过了许久,他说,“自己没什么愿望,只希望老伴的病能早日治愈”。同时,全老太则希望能有好心人愿意给爱人找份稳定工作。

   搜狐公益补充阅读:事件回顾

   媒体报道: 北京井底人:井底为家多次被驱赶 不愿接受救助

  10年来,他们保守着自己的秘密,不让公众过多关注,他们担心失去这只有一两平方米的容身地。当夜色降临,北京笼罩在明亮的灯光下,他们会钻进丽都地区的热力井井底,距地3米之下,流着脏水的蒸气管道,是他们的""。他们年龄不同,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所迫,但唯一相同的是,依旧劳作,拾荒、打零工,他们拒绝救助站。

   全老太返乡: 北京住井底老妇返乡工作 头发染黑正在养病

  12日,河南民权县县城广场,有风。全友芝穿着防寒服,坐在那里,脸上没有了流浪时的污泥,精神也不再困顿,而最为明显的是原本花白的头发,已经染成了黑色。经历了媒体的采访,接着井被封死,"搞不清状况"的全友芝自称受到一些惊吓,身体不舒服。家乡政府工作人员来北京接人时,她正在一家诊所里输液。早在决定接全友芝回家时,当地政府部门已对她未来的生计进行了商议。出于各种考虑,他们最终决定在乡镇的一家敬老院给全友芝提供一份食堂做饭的工作。

   专家观点: 北京老人井底蜗居 专家:帮他们对其他人不公平

  "可能井下有暖气管道比较暖和,但在里面居住也有安全隐患,井里会渗水,如果管道破裂,对人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唐钧说,他在马尼拉曾看到一些穷人,住在备用的水泥管道里,与此有些相似。"但是这其中也有两难之处,如果帮助他们,对于其他同样没地方住的人,又显得不公平。他们连廉租房都住不起,这个事情的确不好办,只能暂时送他们去救助中心。"

   评论: 怎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救助手段

  从长远来看,更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救助手段。这些井下穴居者,是把社会最底层人所面临的困苦,以更集中极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比如,孩子多给家庭造成的负担,巨额计生罚款留下的债务,自身综合素质导致的找工作难,高昂房租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些因素纠缠叠加,成了他们不堪承受之重。其中有哪些是可以通过完善社会政策而改变的,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