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交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将有较大提升
一年一度的中国式“大迁徙”春运即将于1月16日拉开帷幕,交通天气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为了在2014年春运期间向公众提供权威、实用、贴心的出行指导,2013年12月31日,中国天气网正式上线交通气象频道,推出主打交通气象产品“公路天气通”。
中国天气网交通气象频道将发挥什么作用,我国交通气象业务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如何,交通气象服务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该频道上线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就以上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记者: 中国天气网交通气象频道会提供哪些交通气象服务?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潘进军: 作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推出的首套公众气象服务系统,中国天气网交通气象频道及其主打产品“公路天气通”将发布国内52条高速公路及西部主要国道、全国主要机场等天气信息,各地交通、路况、洗车指数,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报等各类产品,为公众提供专业、权威的交通天气信息。
中国天气网交通气象频道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公众交通气象服务专业平台,同时也是气象部门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用户和广大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而推出的新服务项目,是近年来交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频道的上线填补了此前国内没有面向公众的全国交通气象服务产品的空白,使交通气象服务真正走近公众身边。未来中国天气网还将结合用户需求对该频道进行升级,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交通气象服务品牌。
记者: 交通运输与公众出行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除了交通气象频道,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近年来还主要开展了哪些方面的业务建设工作?
潘进军: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雨雪雾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了更多设施损毁、交通延误、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增加了出行与物流成本。冰雪湿滑的路面条件、雾和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持续强降雨、台风易诱发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直接毁坏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中断和交通延误,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2008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交通造成的重大影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2010年12月京港澳高速粤北路段40多公里因路面结冰交通中断,造成约3800多辆汽车滞留拥堵10多公里。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接近30%。
针对交通运输对气象预报预警日益增加的需求,气象与交通部门加强了在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领域的广泛合作。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级牵头单位,近年来在交通气象业务建设方面的工作的可归纳为“一网络”、“二规范”、“四平台”、“一体系”与“二系统”。
一网络:建设交通气象专业观测网。自2013年开始,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在华北、华东区域15个省市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监测信息共享传输试验,目前全国已有700多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点的逐小时观测信息实现共享。此外,为了暂时弥补全国范围道面交通气象观测站的不足,按照相关选站原则,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在国家高速公路(包括西部地区部分省道)沿线筛选出1700多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和9200多个区域气象站作为交通气象观测替代站。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也成为我国交通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规范:在前期研究与业务试验的基础上,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研究制定了《公路交通气象观测数据文件传输格式规范》和《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服务产品技术规范(试行)》,目前,这两个业务技术规范已在全国气象部门试验运行。
四平台: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了“公路交通气象数据收集与共享平台”、“交通气象监测预报产品制作平台”、“交通气象预报检验平台”、“交通气象服务信息分发平台”等交通气象业务平台,这些平台共同构成了国家级交通气象业务技术系统。
一体系:通过上述提到的专业观测站网、业务技术规范及业务平台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从国家级到省级上下贯通、互为支持的公路交通气象业务流程,目前也在加快构建完善的全国一体化的交通气象业务体系。
二系统:重点打造了两大交通气象服务系统。一是面向交通部门运行指挥决策需要的专业版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已在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安装应用;二是面向大众的公众版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公路天气通),此系统也于2013年12月31日在中国天气网交通气象频道中重点推出了,同时公路天气通也是我们推出的首个公众交通气象服务系统。
记者: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还开展了哪些常规的交通气象服务?
潘进军: 前面在讲到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方面,我其实已经提到了我们已经开展了面向交通运输部门及社会公众的交通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此外,我们还提供其他一些具体常规的交通气象服务产品:
一是实时气象监测类服务产品,包括各类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点获取的实时气象观测要素,以及由此通过数据融合、空间分析等技术处理反演到道路路面的能见度、路面温度、降水等主要高影响气象参数。
二是预报预警类服务产品,近年来我们一直面向公路交通部门和公众提供全国主要高速公路路段的交通气象预报服务信息。
2014年中国气象局将组织开展交通气象预报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还将提供国家级交通气象精细化要素预报指导产品,为全国开展公路线路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通过制定业务技术规范和提供技术指导推动省级气象部门开展针对本辖区道路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公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的针对性和可用性,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
记者: 目前国内交通气象服务的开展还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是什么?
潘进军: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交通气象服务方面进展很快,但毕竟发展需要一个逐步提升技术能力的过程。我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道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点数量远远不足、观测数据共享也不够。目前除了华东、华北地区站点分布较为密集外,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道路站网建设尚刚刚起步,加之交通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方相对多元化(交通部门、道路运营部门、气象部门等),导致观测数据共享很不够。我国幅员辽阔,但至今我们能够得到数据的观测站只有不到800个。
站网的布局、数量及观测数据利用直接影响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的能力,假如由于缺乏针对路面的气象观测站而得不到能路面见度、路面温度、路面天气状况等的专业观测数据,那么路面天气的预报与服务也就自然缺乏针对性与准确率。
其次,交通气象专业化预报预警能力有待提高。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补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2013年初组建了交通气象室,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有的成果已在业务服务中得到应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就是用3-5年时间,我们在交通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方面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未来几年,我们将不断完善气象与交通运输部门的合作,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另外,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增加道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点,我们将加快建立交通专业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提升交通气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