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商都模式”作用渐显
中新社乌兰察布11月3日电 (记者 李爱平)一场秋雨过后。位于内蒙古商都县城约5公里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地的油松在雨水的“浇灌”下再现郁郁葱葱,就连此前略显枯黄的樟子松、柠条等植物亦焕发出新面貌。
总面积为5.5万亩的这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内蒙古商都县生态领域的“明星”。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视察该地区时发表重要讲话认为,内蒙古是中国北疆国防、生态两大屏障,因此建设好该地区的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3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军区与内蒙古官方决定用五年时间在该县建设绿化基地,并选址于城南七台镇谢家坊村,沿呼和浩特至满洲里通道向东南延伸。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4公里,建设规模5.5万亩。这被业界定位为“商都模式”。
内蒙古商都县委宣传部负责人郭东羽受访时说,从2008年至今,来自北京军区约7000余名官兵与当地干部职工义务挖坑整地,而地方政府则公开进行招标栽植管理,他认为这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商都模式”的最核心部分。
内蒙古商都县林业局一名宫姓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至今商都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地现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在种植上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栽植的主要树种有云杉、油松、樟子松、杨树、柳树、山桃、山杏、枸杞等。
内蒙古商都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五年来广大军民共同植树,截至目前已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绿化面积5.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40万株,平均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当地人说,这五年森林植被明显好转,周边村庄风蚀沙化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京津风沙入侵也有所缓解。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发改委一名曹姓人士认为,这一基地已真正成为中国北疆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对于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作用逐渐显现。(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