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那么爱看“抓贪官细节”
4月10日,云南省纪委发布消息:昆明市委书记高劲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虽然高劲松的位置在落马贪官中不算高,不是一只大老虎,但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因为高到这个位置上的时间还不长,“昆明市委书记”似乎已成高危岗位,已经连续几任书记“前腐后继”了。
想起2014年8月31日我写过的一条与这个高劲松相关的微博:看报道说,刚刚就职的昆明市市委书记高劲松首次公开亮相,在场媒体人士评价新市委书记首次公开露面“低调务实”——建议这种评价还是算了吧,前任书记张田欣刚就职时,也是一片叫好:什么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熟悉宣传、文化工作,知识面宽,思路开阔,作风深入,为人正直,关心干部,团结同志——可结果呢?
我当时写这条微博时,只是觉得这名官员才露面,当地媒体就那么夸他,不太妥——媒体在夸官员时还是应该慎重,哪个官员在位时不是好评如潮,可一落马就铺天盖地全是恶评。没想到半年多的时间,我的这条微博就成了“预言”,这对那些爱给官员戴高帽的记者是一种提醒。反腐力度如此大,“夸官员”得慎重,今儿夸了,明天就可能被“打脸”。
这几天媒体都在狠挖高劲松的腐败,一条新闻很有意思,标题是《高劲松被指与仇和“沆瀣一气”,10多秒被控制》,描述了高劲松被纪委抓走时的情形,报道称:多位省、市干部透露,高劲松被有关部门“控制”是在4月9日。当天,高劲松接到通知去省委开会,待其赶到后,有关部门当场宣布其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随即被办案人员“控制”,全程用时仅十多秒钟——“10多秒被控制”就这样成为媒体渲染的焦点。
媒体好像特别喜欢描写这种“抓贪官细节”,有的绘声绘色地描述是在开会时众目睽睽下被带走——被宣布双规后被多人拥簇从会议室出来,走路不太稳,一直由两人携扶。有的描写是在办公室被抓走——看到中纪委的工作人员后,立刻做出向窗户跑欲跳楼的举动,不过被摁住了。有的是在机场,有的是在火车站,甚至有媒体描述某官员是在酒店嫖娼时被抓走,记者的描述常常充满猎奇性、故事性和冲突性。不过,这些关于“抓贪官细节”的描述多不靠谱,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办案的纪委人员透露的,媒体的消息源都非常模糊,都是无从查证的“据消息人士”。
案件处于调查阶段,纪委出于保密,一般不会向媒体透露抓贪官的细节,那些绘声绘色的细节多是在场者添油加醋的描述,或者是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关于“抓贪官细节”已经成为假新闻最大的滋生处。因为贪官进去了,你怎么编排他,他都无法回应。纪委一般也不会对这些传闻作出回应,除非这种传闻严重影响到纪委形象时。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南京某落马官员,是在女儿婚礼现场被带走的,这篇报道写得很细,比看电影还刺激:婚礼现场,几个前来办案的纪委人员坐在最后一桌抽烟,后来一些认识纪委人员的官员相继找借口离开了现场。很多网友批评纪委这样做很不人道,缺乏人性化,为什么不能换个时间换个场合带人呢?随后当地纪委回应称,这条消息完全失实,根本不是省纪委办的,而是市纪委,而且事实根本并非像媒体报道的那样。
媒体之所以热衷描绘“抓贪官细节”,是因为公众爱看。监督不了官员,起码可以看看官员的窘态。关于贪官,老百姓最爱看两种状态:一是落马被抓时的惊慌失措,一是法律被审时的痛哭流涕——与在位时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对比与鲜明反差。民众痛恨贪官的朴素情感,通过围观贪官落马时的窘态表达出来,获得一种“你也有今天”的围观快感。可惜,这些故事很多都是编造和想像的,这种快感也是情绪化,只是缺乏监督权之下的一种情绪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