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愿做一辈子勤奋的学生
在中国现代骨科的发展历程中,他的贡献占有重要地位;他苦心孤诣,推动中国骨科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骨科人才作为中坚力量,用一生描绘了中国现代骨科的发展轨迹;他乐教善授,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高瞻远瞩的提出医学生教育要重视人文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今已是桃李满园;他广涉博学,不做专家做“杂”家”,积极从事医史研究和写作;他孜孜不倦,已近百岁,仍然每天伏案阅读笔耕不辍……这些被旁人认为了不起的成就和经历,在他本人看来,却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勤奋”。“我只是一个勤奋的人,做一辈子勤奋学生。”
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建立者,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冯传汉。
冯老与人民医院的一世情缘
今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即将迎来建院95周年,非常机缘巧合是,95年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京中央医院开业的日子和冯传汉教授的生日就相差一天,这似乎就注定了人民医院与冯老的一世情缘。
1940年,冯传汉从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协和医院留任外科住院医师。这位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骨科领域泰斗的大家,此时还只是刚刚穿上白大褂的年轻医生。不过,他马上就将遇到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
1941年12月8日,侵华日军占领协和医院,责令医院解散,全体职工被迫离开协和医院。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纷纷做出不同选择,有的南下,有的回乡,冯传汉也一度迷茫。最终他选择留在北京,跟随钟惠澜、林巧稚、孟继懋等多位专家教授一起来到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工作。
北京中央医院始建于1918年,是中国人自行集资建立并管理的第一家综合医院,我国现代医学创始人、卫生防疫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任第一任院长。在这家医院95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过北京中央医院、中和医院、中央人民医院、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6次更名。
前往北京中央医院,是冯传汉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此后,他作为“七朝元老”,见证了医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成长轨迹。而医院创建者立碑明志,所撰写的《创建中央医院记》中所载“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这一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冯传汉追求的目标。
从1942年,冯老由协和医院来到人民医院(也就是当时的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住院总医师的,到现在已经整整71个年头。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德高望重卓有建树的医学大家、骨科泰斗,冯老见证了医院的成长变迁,可谓是“七朝元老”,为医院建设、为骨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苦心孤诣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骨科学科发展
1942年,冯传汉来到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44年开始,从事骨科专业,并在孟继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骨科组。50年代初期,他首先在国内开展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手术,这种手术要求高,当时国内很少有人问津。1960年他在《北京医学院学报》第一期上,报告了《41例手部肌腱损伤的修复》,是为中国第一篇正式手外科的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的伤病很多,在50年代,对这种病的诊断只靠临床体检,没有很好的确认手段,所以手术治疗也多属探查性质。为此,冯传汉在国内首先采用“膝关节注气造影法”,利用空气与软组织不同密度的对比,清楚地显示损伤半月板的裂隙及盘状半月板的轮廓。从此,半月板的伤病多数可以在手术前作出明确的诊断,使手术有的放矢。
对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国内外虽有多种手术方法,但复发率都较高。冯传汉深入研究该病的创伤解剖,发现脱位肩关节的前下方存在一个“关节疝囊”,他设计了消灭“疝囊”同时加强关节囊壁的手术,术后远期效果良好。一次,他遇到一例股骨颈基底有较大的动脉瘤性骨囊肿,无论刮除或切除,股骨头颈与股骨干都会失去能承受应力的连接。冯传汉与同事们苦心思索,为该病例创造了一种“串联式”骨块植骨法,可重建股骨颈及部分大转子,这既利于骨愈合又恢复了股骨功能。此种设计为国际首创,已编入1983年美国出版的《骨肿瘤切除关节重建假体设计与应用》一书中。
冯传汉教授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64年冯传汉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骨巨细胞瘤》一文,从此开展了骨巨细胞瘤的系列研究。在临床工作以及疾病流行学调查中,冯传汉了解到中国的骨肿瘤中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高达15%,占骨肿瘤发病的第一位。而这一疾病在美国的发病率为5%,在日本为10%。为了弄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从60年代起,他选择了这一多见又有潜在恶性的骨肿瘤作为主攻课题,和他的研究生们展开此瘤生物学特性的系列研究,进行了冷冻储存组织培养、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免疫学、DNA测定、组织计量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观察。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骨巨细胞瘤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冯传汉应邀赴美国出席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介绍中国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1984年,在冯传汉教授的倡导下国内第一个骨肿瘤研究室在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成立,在骨巨细胞瘤研究领域,研究室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清晰的勾勒出骨巨细胞瘤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免疫学特点,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广泛认可。
在冯传汉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成立伊始才有5-6张床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在中国现代骨科发展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用其一生在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
亚太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主任郭卫教授,是冯老的博士研究生。“每天中午冯教授端着饭盆,边吃饭边了解我们的课题进展情况”这一情形成为他当年读博士生数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冯老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询问并解决研究生的课题问题,指导查阅文献或书籍,启发大家集思广议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博士毕业后郭卫去美国Sloan-Kettering肿瘤医院留学,临行前冯老坦诚地说:“希望你早日学成后,回来发展中国的骨肿瘤研究”。1998年郭卫没有辜负冯教授的殷殷嘱托学成回国,并致力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冯传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
自冯传汉教授1984年创建骨肿瘤骨病研究室至今已近30年,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治疗蓬勃开展,目前切除骶骨肿瘤、骨盆肿瘤等高难度手术数量居世界首位,恶性骨肿瘤的化疗和保肢治疗在国内也是处在先进行列。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完成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研究成果得到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在骨关节领域的领军人,同样是冯传汉教授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吕厚山教授谈起老师更是动容:“作为冯老的学生,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每一步都渗透着冯大夫的教育、帮助、鼓励和鞭策。1984年在我去美国学习前,冯大夫专门和我谈了2个多小时的话,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教我在国外的学习方法,提出尤其要注重科研思路和手段的掌握。学成回国后,在冯大夫的倡议下,并且帮助我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克服许多困难,终于成立了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冯大夫每周查房一次,当时一些复杂的病例都是他亲自和我一起做计划,我们共同克服了晚期重症类性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高度屈膝畸形、严重骨质疏松、严重肌力不足等难关。”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