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跃升亚洲支付头把交椅 交易使用量全球第五
人民币在越来越多国家成为香饽饽。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4月份,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地位,且成为亚太地区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之间最常用的支付货币。专家指出,当前人民币已开始向区域化发展,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这条世界最长的经济走廊有可能形成新的人民币区,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 人民币亚太区“有人缘”
近些年,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交易中的使用比例迅速上升。SWIFT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全球前四大支付货币依次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第五位则为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升至2.07%,略高于3月份的2.03%。
特别是中国的近邻——亚太地区,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和中亚5国,朝鲜和蒙古等东北亚国家,对人民币更是情有独钟。据统计,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的3年间,亚太地区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之间使用人民币的支付量共增加了3.27倍,而人民币在区内作为支付货币的排名由原本的第五位升至首位。
数据显示,多数亚洲国家在过去3年间正从低用户(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之间的支付,不足10%采用人民币)过渡至中等用户(10%至50%采用人民币)。目前26个亚洲国家中,仅9个国家被视为低用户,并已有6个国家被视为高用户(超过50%采用人民币)。
来自纽约的渣打银行人民币业务总监卡洛琳·欧文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专家指出,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渐进式推进阶段,亚太地区正在朝着全面采用人民币的道路前进。
2 经济发展提升世界地位
人民币在亚太区乃至世界范围内走强,得益于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资本项目加快开放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强劲,市场普遍持续看好人民币国际化走势。
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人民币走向世界,出台了包括与周边国家央行互换货币,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等政策。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教授鲍泰利表示,从2009年初起至今,中国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放松资本账户管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范围,以及不少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货币篮子。虽然目前人民币还未能实现完全可兑换,但很显然中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专家指出,人民币从结算支付到投资货币,开放进程逐步推进。比如“沪港通”允许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上海A股市场,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都将助推人民币普及全球。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也使更多亚太国家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超过30多家央行开始投资中国境内人民币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与全球20多家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4240亿美元;亚太、欧美地区建立了多家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沪港通为外资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股票、债券市场提供了渠道,上海自贸区成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验田。
3 “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唱主角
人民币国际化仍有许多路要走。新加坡管理大学计量金融学副教授白士泮说,一种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是成为国际支付货币,第二是成为投资货币,第三是成为储备货币。显然,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仍处早期阶段。
不过,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专家预计,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贸易、信贷、投资合作中,会有一部分以人民币运作。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资本和贸易往来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国家有可能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甚至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指出,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使得人民币在沿线国家有很好的使用机会,随着大宗商品贸易、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以及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有可能形成一个人民币货币区。
但也有专家提醒,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通过贸易和投资开路,真正满足对方国家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能单纯从金融角度贸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央行负责人之前也曾表态,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导向上,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