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国企“生老病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

11.12.2015  11:50

本周央国企热点舆情主要有:《人民日报》称国企“生老病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供给侧改革将成政策重点;严重雾霾天气引发舆论关注企业超标排放问题;中国移动318亿重组铁通,铁通员工待遇存疑;中石油三高管被曝论文抄袭,抄袭率超70%等。其中,国务院近期连续发布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文件,将国资管理话题推向舆论前台,《人民日报》报道指出国企“生老病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国企“生老病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迈向更深层次。两个“意见”的发布,也将“巨量国有资产怎么管理”的问题再一次推向舆论前台。

人民日报》近日刊文指出,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关键思路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企业的“生老病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以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主要“抓手”,在政府与国企之间形成“隔离带”,改变过多的政府干预,并加大淘汰“僵尸企业”的力度。与此同时,还要扎牢制度的“笼子”,实现监督全覆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舆情点评:

根据对今年来国企改革和国企反腐舆论态势的观察,主流舆论认为,政府对国企管得过多过细,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既造就了一批“僵尸企业”,还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而近日有关中石油等多家上市央国企依靠巨额政府补贴免亏的诸多报道,让《人民日报》“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评论颇显“应景”。一些央国企以政府补贴扭亏,更有部分央国企全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转,这一现象成为当前央国企整体竞争力的社会认同偏低的重要因素。

对于央国企而言,如何做好政府补贴方面的舆论引导,也需“对症下药”:自身盈利空间较小的公共服务类央国企,应当着重加大自身社会公益属性宣传,以自身公共服务的质量保证赢得舆论对相关政府补贴的支持;涉及战略产业、新型产业等按照相关规定享受政策性补贴的央国企,则应重点宣传政府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和企业在相关经营领域取得的成绩,争取舆论对相关补贴行为的理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供给侧改革将成政策重点

据近日媒体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12月中旬前后召开,确定明年经济的调控基调,并明确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热点之一。有分析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增长有可能见底,因此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明年经济基调很值得期待。

舆情点评:

总体来看,专家学者对于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有较一致的认识。多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智库机构的专家表示,“看淡GDP不是不要GDP,发展还是第一要务”, 连续5年的稳中有进大基调不会有太大改变,2016年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力点还是稳增长和保增长。

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解决产能过剩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有分析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要素和资源的重新流动。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特别是要有效解决造成巨大要素和资源浪费的“僵尸企业”。鉴于此,有外媒评价称,供给侧改革“不是经济强心针,而是苦口药”。同时有观点认为,“僵尸企业”的生存空间来源于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供给侧改革难以面面俱到,其效果仍需观察。

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临近,“供给侧改革”的舆论关注还将升温,随之而来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等话题将受到密集关注。央国企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整体舆论压力或将上升,企业经营效益等将成话题敏感点。

严重雾霾天气引发舆论关注企业超标排放问题

据新华网报道,华北、黄淮等地近期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北方雾霾区域甚至一度接近法国面积。但在雾霾肆虐的几天里,全国超标排放的企业竟达数百家。有专家表示,一些企业长期超标排放说明新《环保法》还没有打到痛处,需加强环境执法,念好污染的“紧箍咒”。

舆情点评:

新《环保法》颁行以来,各地环保部门先后多次向超排超放企业“亮剑”,甚至出现环保部门与企业因巨额罚单展开“拉锯”的事件,环保部门一系列强力治污举措赢得了舆论好评。但此次雾霾锁城时,数百家企业“正常”超排,不得不让舆论再次审视有关部门环境治理的决心和能力。“治霾让位于经济增长”等坊间传闻和国人对雾霾侵袭的娱乐化解构,都是舆论信心不足的表现。

要提振舆论对治霾的信心,贯彻落实新《环保法》整顿超排超放是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央国企在积极进行社会责任宣示的同时,更应以实实在在的减排成绩赢得舆论认可,同时注意舆论引导,避免环保类负面事件与严重雾霾等热点话题重叠,发酵为重大舆情事件,对涉事央国企乃至央国企整体形象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中国移动318亿重组铁通 铁通员工待遇存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日报道,11月27日,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将以318.8亿元收购旗下子公司中国铁通(下称“铁通”)若干资产,并承担23.4亿的净债务。铁通1198万的固网宽带用户和约1829万固话用户也将并入中国移动,铁通4.7万员工将由中移铁通接收。

舆情点评: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本次收购未呈现明显利好。而在行业范围内,对中国移动收购铁通的利弊也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在支持中国移动通过收购铁通补上固网“短板”的声音外,也有分析称铁通在固网市场所占份额较小,收购铁通对于移动扩展固网宽带业务的作用有限。与此同时,据有关网络调查,铁通员工对收购后在中国移动的薪资待遇存有较大疑虑,这也成为部分反对收购声音背后的主要考虑。

事实上,在国有企业改革大潮下,类似的市场悲观情绪和内部不稳定因素,是部分央国企合并重组后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相关企业应一方面对外释放收购、重组等行动的积极意义,加大企业业务宣传,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则应尽快确立新调整机构的整体定位,做好员工分流安置工作,消除不确定因素,稳定员工情绪,避免相关纠纷导致舆情发酵,对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中石油三高管被曝论文抄袭 抄袭率超70%

据《财经》12月4日报道,中石油徐福贵、戴鑑、魏强等三名高层的博士论文被网帖举报涉嫌严重抄袭。报道称,三人在中石油官网的任职信息与被举报论文中所附的作者个人信息一致。但对于举报信息的真实性,中石油暂未回应。

据报道,徐福贵篇幅为111页左右的博士论文,有超过80页与两篇硕士论文完全一致,文字、表格、试验方法、实验数据一字未改;戴鑑90页左右的论文,有超过70页与有关硕士论文完全相同;魏强论文则与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至2007年毕业的5名硕士的论文一致。北京多名高校教师认为,有关博士论文均属严重抄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官网信息显示,担任三人论文指导老师的蒋庆哲现任该校党委书记,徐春明现任该校副校长,高金森现任该校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舆情点评:

中石油三名高层被举报涉嫌论文抄袭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促成话题舆情热度快速升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论文抄袭自身代表的教育诚信缺失触及舆论敏感点,央国企高管与高校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嫌疑也是一大舆论爆点;二是《财经》等媒体报道大量引用统计数据所呈现的论文高抄袭率,被部分媒体突出报道,成为传播“看点”;三是中石油在这一重大负面舆情爆发后数日内未作出任何回应,舆情引导缺位导致中石油难以有效影响舆情走向。

不难理解,事件曝光以来舆论对中石油高管论文涉嫌严重抄袭的批评态度。目前,媒体报道已由主流媒体为主向影响力偏弱的地方和行业网站发展,同时报道量也趋于下行。但在中石油等当事方并未公开回应的条件下,这两方面数据完全不代表事件舆情已经平息。相反,类似的舆情“硬着陆”已经对企业声誉造成重大损害,若后续舆情再次反弹,其引发的公众舆论信任危机有可能更为严重。

近期,随着多位高校主要领导涉嫌贪腐被查,教育腐败舆情鼎沸,此次中石油高管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涉事高校也料难完全撇清责任。开诚布公,正视问题,尽快查实事件原委并严肃查处相关违规行为,向公众承诺以事件为契机查漏补缺严防相关问题重演,恐怕才是涉事企业和高校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