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用水量和农民钱袋挂上钩
北京市在房山区试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从机制上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难题
用水量和农民钱袋挂上钩
本报记者 贺勇
今年53岁的李凤霞是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村民。种着4分菜地的她,今年浇水格外小心,生怕超过了村里分配给她的80立方米的年用水指标。“过去浇地只收抽水的电费,今年改成按方收水费,多用受罚,少用有奖,可得省着点用!”
农民用水习惯的变化,源自在房山区展开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此次试点涉及包括河口村在内的11个村,灌溉面积2.1万亩。房山区水务局总工程师王勇介绍,按照规划,2016年房山区将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开农业水价改革。与此同时,此项改革也在北京市其他区逐步铺开,计划到2020年,全市农业用水将从7.3亿方降低到5亿方,全市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7提升到0.75以上。
总量控制,用水指标落实到每户农民
房山区是北京市的农业大区,现有灌溉面积38万亩,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在册的灌溉机井共3862眼,2014年农业用水9446万立方米,占全区用水总量的1/3。近几年连续干旱,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年下降达1—2米,水资源已成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瓶颈。
房山区水务局农水科科长于占成介绍,过去由于农业用水指标并未下划至各村、各户,农业用水仅收取电费,成本较低。同时,节水精准补贴和奖励机制不完善、计量设施不到位,缺乏“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收费”的基础。“没有计量,自然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没有概念,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河口村水管员何胜忠的计算,过去灌溉一小时一般耗费7.5度电,只需5块多钱,“有的村民打开灌溉设备,一忙其他事,水就忘了关”。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我国目前的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意味着农业节水空间很大。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房山区首先确定了总量控制的原则,参考去年的用水总量,将9270万立方米的用水指标自上而下进行了分解,其中在11个试点村已经对每一户的用水指标进行了明确。
作为房山区精准灌溉示范项目区,河口村实施了农业用水计量系统和村级管理平台建设,总共安装了9套用水计量设备及IC卡刷卡设备。农民用水时把IC卡在感应器上刷一下,水泵嗡嗡转起来,水管里涌出清水。再刷一次卡,出水停止,设备自动扣除卡中的预交水费,使用非常方便。
限额管理,超额用水执行惩罚水价
作物种类不同,灌溉耗水量也不同,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每户农民的用水限额?房山区通过大量调研,根据全区农业平均发展水平,确定了不同种类作物的用水标准。其中,设施农业、大田、果树每亩用水标准分别为每年500、200、100立方米。“每个农民的耕地面积是固定的,根据不同作物的用水标准就可以测算出每户农民的限额。”王勇介绍。
有了定额和计量基础,水价改革得以顺利施行。经深入调研、座谈讨论,河口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政府指导价的基础上执行每立方米0.56元的水价,限额内用水正常收费,限额外用水不仅每立方米收取1.5元的水费,还额外加收水资源费。“这样一来,农民再用水的时候都会掂量掂量!”何胜忠说。
刘建平是村里的用水大户,他一共种植了14个大棚。每个棚约6分地,用水限额为300立方米,但实际上,目前他每个棚的用水量约在340—350立方米。这意味着,如果不采取更严格的节水措施,14个大棚光是超额部分的水费就将超过1000元。这并不是个小数目。这几天他正忙着和农技人员商量节水的办法。
刘德贤家有25.3亩果园,一年的用水限额是2530立方米,“原来都是大水漫灌,这个限额远远不够,但自从安装了节灌设施,用水量减少一半,产量却不断增加。”
限额管理使广大用水户争先恐后、千方百计地抓节水。种什么作物、怎样省水,成了农民种地首先考虑的问题;用水的地方怎样精打细算,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水价改革后,大田作物每亩地每年的水费相当于以前的两倍。用水量和农民的钱袋子挂上了钩,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就上来了。”何胜忠介绍,改革一年来,河口村用水量下降了1.1万立方米。
节水有奖,大多数农民不会增加负担
农业水价改革的核心是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简单依靠增加农户灌溉成本来实现。从实际情况看,改革后的水价达到改革前的2倍左右,农民灌溉成本的确增加了,如果绝大多数农民因此负担加重,这项改革注定走不远。
怎么办?一方面把水价提上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达到节水目的。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如果用水没有超过限额,每节省1立方米水,农民可以得到1元的奖励,实现了农户剩余水权的有偿回购。
做法看上去简单,其实是一个大进步,过去农户节约的水不属于自己,无法通过交易带来收益,节水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要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农民看到效益。
在“少用有奖”的基础上,河口村的农民还有望获得节水“分红”。目前各试点村所收的水费主要用于支付电费、维护材料费、人工费等,同过去相比,支出并没有增加,而随着水价提高,村里征收上来的水费将会略有盈余。“这部分结余资金也会根据农民的节水情况用于奖励。”河口村村支书刘德新说。
在房山,农业水价改革虽然实施不久,但节水效果已初见成效。通过节水技术改造,亩均用水量已从270立方米下降到154立方米。11个试点村2.1万亩地可节水243.6万立方米。农业节水设施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而且能控制肥料及水土流失,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了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现代农业转换。通过实施提补奖相结合的节水奖励机制,也极大调动了群众节水的积极性,节水成为自觉、自发的行动。
于占成也坦言,既然是试点工作,过程中就一定会发现问题。比如,灌溉限额制定不尽合理就是其一。因为各个村的自然条件不同,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降雨条件下,年度灌溉用水会有很大差别。如河口村的土地以沙土地为主,灌溉用水需求量大,目前看来,制定的限额略显紧张,应当尝试制定“黏土砂土、丰枯浮动”的定额制度。“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也正是试点工作的意义所在。”于占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