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望绿亭”的绿色传奇

08.04.2014  17:41
  江西 孙礼         3月29日,参加《人民长江报》水利宣传培训班的近百名“笔杆子”,慕名来到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一下车,大家就直奔望绿亭,放眼远望,松涛起舞,枫叶吐绿,梨花竞放。       兴国县水土保持局局长谢运源站在望绿亭旁,介绍着35年来小流域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70岁的兴国籍老将军舒光彩看到家乡壕溪村昔日遮天蔽日的山林成了光秃秃的山头时,内心非常难过,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要在自己浴血奋战的山头上立一座望绿亭,并撰联:忆当年曾拥葱茏奋起工农举红色一旗,为此日还我峭峻重披松柏塑绿盖千峦。从此以后,望绿亭成为了兴国的生态励志亭。       30多年前,站在塘背小流域望绿亭的这个山头,望到的是对面山头一只小鼠在爬,山就那么光,地面夏季温度高达70摄氏度以上,能烤熟鸡蛋。1979年,流域内年人均口粮才196公斤,人均收入仅43元。       1981年,兴国县在塘背小流域开展了我国南方第一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人们在16.38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展开了一场“持久战”、“阵地战”。在水土流失剧烈区,实行工程措施,采取上截、下堵、中间绿化,先把水土留在山上,再恢复植被,并创造了“竹节沟”技术;在水土流失中度区,全面整治道路水系、植树种草;在轻度区,对老头松进行封禁治理,见缝插针补植树木;在山脚、沟道和缓坡区,开发经济果木林,开展“猪、沼、果”立体养殖,并通过“一宣传、二教育、三放电影、四杀猪”的乡规民约,引导百姓严格保护一草一木,实行生态自然修复。通过“八年抗战”,望绿亭终于处处可以望到一抹绿色。       1999年,流域植被覆盖率由10%上升到70%,山沟见泉,河床下降,单季稻变种双季稻,望绿亭的山头也能见到青苔绿草和连片绿色了。2000年,小流域成为水利部命名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30多年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断增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每平方公里几万元增长到几十万元,兴国县又做起了小流域生态的升级梦,着手打造塘背小流域“一园五区”格局的生态体验园,建设102亩生态文化区、12亩生态休闲垂钓区、126亩生态成果享乐区、48亩生态立体养殖区、112亩生态自然修复区,把生态、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把休闲、教学、观光紧密结合,将兴国打造成为一方“天蓝、地绿、水净、人富”的美丽家园。       如今,站在望绿亭远眺,已不见当年“红色沙漠”的踪影,望绿亭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中。望绿亭内立起了一座丰碑,看了红色的文字,让人想到,望绿亭成了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美好愿望!(《人民长江报》4月5日的19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