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11.03.2014  13:25
人民长江报3月8日第5版   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        孙晓山         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江西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理念  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       从“以人为主”转变为“人水和谐”       在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使水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思路上,要转变长期以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水方式,不能片面强调治水而忽视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摒弃“为了经济发展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为了城镇建设过度侵占河湖湿地,为了保障安全超标筑坝建堤,为了治理江河简单粗暴地采取人工干预”等落后治水思路。       实践上,要切实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使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水安全维护、水文化弘扬、水制度保障的总体布局。       从“建设为先”转变为“保护为先”       保护与建设的脱节、错位使水利发展渐入瓶颈。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量足质优的水资源和可靠全面的水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偏重建设忽视保护是忽视水的生命模式,水问题、水危机不断显现。       要实现从“建设为先”向“保护为先”的转变,一是着眼长远发展。最大限度地考虑工程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不能以一时之得失而贸然决策。二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转变唯人类社会至上的发展思路,把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上,统筹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强调合理开发、统筹规划、适度建设、科学评价,提高水利工程效益。三是全面协调自然关系。“人水和谐”思想要体现在水利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管理各环节,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按照全面协调的原则,把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文化影响力作为约束条件,科学拟定工程、非工程措施,优化建设方案。       从“人力为要”转变为“自然力为要”       在水利建设上,以“人力为要”,主要体现在为实现人的目标、满足人的需要,过多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善于借助大自然的力量。       “自然力为要”,强调的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要承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要更加积极、客观地去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湖河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转变体制  最严管水守住“三条红线       要从“多龙管水”转变为“水资源统一管理”       江西水资源管理体制仍存在多龙管水的问题。在权责分配方面,目前多数地区涉水事务还分散在水利、环保、住建、国土等多个部门,全省11个设区市仅4个组建了水务局,只有两个基本完成了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区域统筹层面,鄱阳湖区和赣江流域等跨多个地市的水资源分区,存在较突出的管水争议和用水矛盾,城乡水资源配置、供给与管理普遍存在二元结构。顺应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规律,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的统一的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要从“宽松管理”转变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国家层面已开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控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和不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江西也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解决当前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要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强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水资源配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要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从严进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责任考核,使“三条红线”真正立得起、守得住。       要从“粗放用水”转变为“节水优先”       面对“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必须大力推进节水工作。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用水总量,确保全省用水不突破国家控制指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要狠抓建设项目节水管理,将节水管理措施落实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等各个环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与普及推广。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落实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构建节水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加强节水型社会自觉化建设,节约用水成为公众自身行为需求,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入更高阶段。   提高规划  强化环境、生态、文化整体谋划       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一般水利规划和各类水利专项规划都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下开展。       规划措施要强化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整体考虑,系统谋划,协调推进。       水环境保护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分类管理制度,做好与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衔接,将充分发挥水功能区的作用、落实水功能区划、加强监测管理、建立水质达标评价体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作为规划编制重点。       水生态修复方面,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分区或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加强山丘区水土保持、综合整治、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工程措施和制度建设,推进平原区生态流量维持、河流湖库及地下水水位保持、河流健康评估管理、湿地保护、清淤治污、水系连通等方面工作。       水文化弘扬方面,要做到传统优秀水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水文化的倡导两方并举,改变以往水利工程只重功用不重美观的建设思路,加强人水互济、互动,将水利工程融入城市、自然景观,积极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以水利工程为载体传播水文化、弘扬水精神。       规划布局要体现地方特色。水生态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规划布局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区域水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突出重点,加大特色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稳步推进  注重实施主体的多元性       坚持政府主导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强力的推进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形成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和建设合力。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性和公共性,决定了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还需借助全社会力量,通过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开展。政策制定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与诉求,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项目建设要拓宽参与渠道,建立长效、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整合建设资源,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建的生动局面。       引导民众自觉践行  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每个社会公民的关注、关心,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每个人自身水文明程度的提高。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疏通民意传递渠道。同时,要创造性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全民共享成果的良性机制。 (作者系江西省水利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