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创新驱动代言

04.10.2019  09:51

    本报记者 骆 辉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中,以“复兴号”高铁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彩车上的10位一线科技工作者,就有两位江西籍且从江西高校走出去的佼佼者,他们是生于龙南县的江西理工大学7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和生于婺源县的华东交通大学96级校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电子所副总工程师单杏花。

        国庆期间,记者电话采访了两位已经回到工作岗位的科学家,听他们讲述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家国情怀。

        赖远明:心系“天路”志存高远

        “站在‘复兴号’车头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很激动、很光荣,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感谢并珍惜这个时代,希望可以一直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冲锋陷阵。”已经回到工作岗位的赖远明说,选择扎根祖国西部、致力冻土研究,青春无悔。

        1979年至1983年,赖远明在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矿山机械专业学习;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年,赖远明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当时的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和冻土的亲密接触。

        2002年起,赖远明带领团队开始青藏铁路的技术攻关。通过一次次野外考察和室内实验,赖远明发现,块碎石因有空隙,能在夏季时少吸收热量、冬季时排出热量,从而达到给冻土层降温的目的。但是,究竟要选择多大粒径的块碎石才能达到最佳结果?经过200余天的模拟试验,赖远明找到了块碎石的最佳粒径为22厘米。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如今,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飞驰在世界第三极,沿线550多公里冻土线路质量整体稳定,列车运行时速高达100公里,创造了高原冻土铁路时速的世界纪录。

        20多年来,赖远明秉持“献身科研攻坚、追求卓越创新”的理念,硬是把冻土研究“”成了科研热土,他和团队在冻土领域掌握了20多项专利,节约投资20多亿元。

        面向未来,赖远明把目光转向月球。“我们在研究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冻土,如果有冻土那就证明有水。”他说,月球背离太阳面的温度为零下160℃,也能验证研发的建筑材料的耐久性问题。

        单杏花:“12306”花开留香

        “国庆长假是铁路客流的高峰期,确保互联网售票高效便捷,是每一名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团队成员的职责。”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电子所副总工程师、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告诉记者,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既是荣誉,更是鞭策。

        1996年,单杏花刚进入华东交通大学就读研究生,就被学校派到铁科院,致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工作。1999年研究生毕业,单杏花留在了铁科院电子所,继续从事客票系统研发。

        2000年前后,一起参加客票系统研发工作的28名师生,先后转离岗位,单杏花却选择坚守。

        2011年6月12日,铁路12306网站正式启用,标志中国铁路进入电子商务时代。然而,传统企业级系统技术和架构搭建的平台,在2012年春运“井喷式”的访问量中遭受了严峻考验。忆及那段时光,单杏花印象深刻:“那是12306系统第一次面对大考,全社会关注,我们顶住了日点击14亿次的压力,总售票量由60多万张攀升到120万张。”如今,12306系统注册用户已超2.5亿,高峰日全渠道售票已超1300万张,互联网售票比例超过70%。单杏花也被誉为12306系统最强大脑。

        “努力了20多年,有过艰难,有过快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也不过是生逢其时,要感谢这个时代和铁路的大发展。”单杏花像她的名字一样,在百花争艳的中华大地绽放,散发着独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