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文:谁来改变“留守老师”的命运?
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村教学点59岁山村教师董朝兵,因为即将退休,他带的10名山里学生面临无人接续教学的窘境,希望能找到一位有志在大山深处甘愿清贫执教的继任老师。(4月13日 新华网)
“他不仅要肩负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全部课程,还要“掌管”后勤,烧水做饭、打扫卫生、生火炉等一人全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笔者也是一名从山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对于启蒙老师的感恩也是难以言表。看到这段话,笔者不禁心头一颤。
有一种担当叫坚守。正是有董朝兵这样一群“最美乡村教师”的坚守,才有千万个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机会。这种社会正能量要弘扬的同时,我们更要深深反思,为什么“留守老师”的无私奉献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留守老师”的命运却没有人来改变?
“在村里,凡是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人,都盖起了洋房,过着较体面的日子”与“教室年久失修、四处通风、到处漏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什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村里就不能拿出一些钱来改善一下孩子们的就学条件?学生少不是敷衍塞责的借口,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是当务之急。
“做了26年的民办教师,到2002年才转为公办教师,收入最少的时候,他每个月仅有几十块钱的工资,期间不得不靠老婆替人干活补贴家用。家住的土坯房,一到刮风,土块和千脚虫直往下落。唯一的儿子因为家境贫困‘倒插门’做了上门女婿”。即便如此,董老师没有一丝抱怨,他关心的仍是退休后谁来继任的问题。
“栽下梧桐树,才有凤凰来”。董老师的生活工作窘境,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恐怕就算是来了凤凰也待不久吧?甚至,在学生家长中间引发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说也说不定呢。
谁来改变“留守老师”的命运?政府在做财政预算时要划拨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教育主管部门要专款专用,真正把资金用在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上;优秀教师、大学毕业生要摆脱浮躁心理,勇于到基层锤炼自己;还要借助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的力量,形成牵手助学的良好氛围。举社会之力,让“留守教师”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