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贵:玉林狗肉之争,试问谁是渔翁

23.06.2015  11:57

  6月20日,是玉林狗肉节。从前,这是个普通的日子,只在玉林少数地区,人们有“喝烧酒,吃狗肉,啖荔枝”习俗,并没有所谓的节日“盛况”。近两年,吃狗肉像一场非典,在国内风起云涌,“吃狗”习俗被拉入公众视野成为舆论焦点。这天一些人赶到玉林,他们不为庆祝却是抗议,海内外人士知晓玉林“吃狗”习俗纷纷发贴,不为祝贺也为抗议,如此“玉林狗肉节”犹如一场没有销烟的战场,在“热闹”中进行着。

  “吃狗”习俗激起公众抗议,一方面体现大众仁爱之心,另一方面狗做为富有灵性的动物,不仅能体察人心,还能看家护院,是人类的忠实伙伴。从道义上讲,爱狗应是份内的事,当出现屠狗吃狗虐狗现象,理应制止。而对吃狗肉的玉林人,“吃狗”是传统文化,是长期形成的习俗,用道德遣责他们,并不妥当;为阻止吃狗肉,爱狗人士用拉横幅、高价购买的形式制止,虽是善意,实际上也拉紧了与吃狗肉人的关系,若行为过激,会引发冲突。

  爱狗人士制止“吃狗”的意义值得肯定,若为此引发冲突,亦失去制止意义;有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如今“爱狗”与“吃狗”之争己被狗贩盗用,变成狗肉营销。天律杨晓云女士,为救助市场中待宰的狗,专程去玉林买狗,此举己让狗贩看到商机,纷纷在狗肉节运送大批狗至市场,他们们目的十分明显,既然你愿意高价购买,那么有的是资源。

  从狗的繁殖速度上讲,用“高价购买”方式制止毫无意义。用此种方式制止非但没有救狗,反而使自己陷入泥淖之中。资金有限的,爱狗人士不能每年花费大批资金而不顾家庭。据报道,去年为了救狗,杨晓云把儿子的婚房卖了,虽然爱心可鉴,并不值得提倡。即便有钱把市场上待宰的狗全买下,她还将面临一种困境——如何管理。一只两只可能不是问题,但成千上万,就成问题,还值得注意,杨晓云的高调“爱狗”,不仅不能达到使人拒吃狗肉的效果,反而使人反感,一些人对此表示:你不让吃,我偏吃。

  虽然谁都不愿看到“你不让吃,我偏吃”的结果,基于此结果,爱狗人士还不能凭借“爱心”标签,去强迫玉林人改变“吃狗”习俗。用爱心强行制止吃狗肉的行为,表面是仁慈,其实是任性的,暴力的。爱狗人士与玉林人的争议,是介于民俗与伦理之争,玉林人也是受者的。爱狗人士从伦理的高度,强制其拒绝吃狗的文化,太过武断;用多数人的文化习惯强行制止少数人的文化,亦不是文明行为。

  玉林狗肉之争,是场文化之争;既是文化之争,就不能激进,当用文明的方式解决。我们应采用感性的方法,先使他们接受“狗是我们的朋友”的事实,其次才是劝阻。强行制止,只会激会矛盾,伤了感情,还于事无补。另外人们吃狗肉除受文化习俗影响,还与当下食品、质量有关。当猪、鸡都成了速成食材,猪肉、鸡肉己变了味,在没有安全保障下,狗肉做为备选食材,并不该被反对。因此在劝阻他们爱狗之时,食品监管部门要做好猪肉、鸡肉检疫工作,促使企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这是劝阻前也应考虑的。

  玉林狗肉之争,究竟谁是渔翁。狗肉之争,焦点己从爱狗人士与吃狗的人之争移转至爱狗人士与狗贩之争。爱狗人士看似在道义上获胜,在反吃狗肉的结果上,实际上是败了。爱狗人士发起反对吃狗抗议,而吃狗的人不减少,被屠的狗也不减少,市场中狗的价格却提高,狗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样的结果,谁获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