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高考印象:从“一考定终身”到多元选择
年年高考,今又高考。6月7日,全国942万考生迎来人生中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每一代人有不同的高考印象。在今年高考首日,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市区内多处考点,倾听了考场内外家长、老师和学生两代人的高考印象。
在石家庄市43中考点外的家长等候区,爱心车队列队等待接送考生,各类社会团体为考生和家长免费供应降温饮品,家长们一边聊天一边等待考生出场。
1988年参加高考的杨清莲告诉记者,她是高考人才选拔机制的受益者,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入理想的大学,现在是一名大学教师。“那时候没有网络、信息,甚至连课外书都没有,虽然家长不太关注,但自己下定决心考出来。”杨清莲说。
同样因高考改变了命运的还有石家庄第一中学的教师孔庆瑞。出生于张家口沽源县偏远山区的她于1991年参加高考,也是农村孩子通过考学进城的典型。孔庆瑞说:“当年全河北省15万多考生,大学只招24000多人,录取比例将近7:1。现在录取率将近80%。当年高考很难,但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进城,就只有考学这一条道路。”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便被赋予了一种“改变命运”的沉重色彩。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当下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通道正在被逐渐拓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石家庄考生蒋颖说:“高考是对人的心理的锻炼和磨练。虽然高考是人生的一个开始,但它不一定能够决定人生以后所有的东西。”
同样,曾经的确被高考改变命运的家长们,看待高考的态度也趋于平和。“现在高考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出路。打工创业、出国留学、参加职业培训,可选择的道路有很多。所以也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考生家长刘会说。
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高考的态度趋于理性。在某种程度上,高考就如同一面多棱镜,透过它,折射出了这个时代多元化演变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