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会诊”看病难 建言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中新网杭州1月19日电 (记者 江耘 实习生 罗夏兰)当一群从事于卫生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大代表聚在一起时,他们说着医疗,聊着看病。不过看的不是自然人的病,而是“会诊”当前看病难的社会性问题。
正在召开的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在杭州代表团小组讨论现场,一场围绕破解看病难的话题引发了众多代表团的大讨论。
有代表提出,当前医疗资源配置很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十分严重。
看病难的问题其实已经是当前社会的通病,浙江省政府也一直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浙江省长李强在此前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其中提出,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双提升”工程,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积极推进商业医疗保险。
对此,有代表表示,2013年,浙江省委常委会作出了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大部署,通过“人才下沉、资源下沉”的手段,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目前浙江省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十分不合理,分级诊疗机制还不完善。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有不少病人宁愿在大医院排上几天队,也不愿去县级或社区医院,使得县级以下医院的设备和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
曾多次赴社区医院调研过的杭州下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钟毅代表表示,这一现象存在多种原因,一是社区医院医疗水平跟不上;二是社区医院拿药量有限制,药品种类单一;三是现在社保金对社区医院发展有一定限制。
浙江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戴慧华代表也表示,各地各医院互不认同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导致不少患者重复检查,浪费医疗资源,增加看病成本。“目前信息共享在技术上已经不是什么难题,所以我们要加大数据共享互认工作,节约医疗资源。”她建议,要加强医疗检验检查共享互认工作。
除了病人主动去大医院看病外,这些外在原因也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身为医学专家的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建敏也开口了。他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分级诊疗试点,如果做好了,能够很好的改善当前看病难的现状。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
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通过这种形式,大医院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
姒建敏回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医生时,就是类似分级诊疗模式,基层医院与省市医院定点挂钩,下面医院看不好的病人送到杭州市级医院,市级医院无法解决的,再送到省级医院。
如今,医疗就诊“一卡通”虽然缩短了病人就医时间,但是就医没有限制,大多是病人会选择大医院,从而导致人满为患,医生只能加快看病速度。“以前规定,一上午只能看15个病人,现在一天看上百个都很正常,形成了恶性循环。”
也有代表接过姒建敏的话题表示,社会医保是政府基本保障功能,不是完全自己选择。“自己有钱,可以随意去选择大医院,但是个人行为与社会基本保障行为要分开。”
“看病难是因为市场机制失灵,应该用市场办法解决。”杭州银行行长董事长吴太普代表虽为局外人,但是在商言医,道理依旧相通。
“事情一定按规律办,这么多年下来,全世界的医疗体制基本一致。不按规律改,一定会歪掉,吃亏是病人,病人就会骂人。”姒建敏对当前浙江省关于分级诊疗的改革也表示了期待。(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