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也苦恼孩子“入学难”:教育资源不均衡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孩子的每一步都是父母生活的主旋律,对中国式的父母来说,尤其如此:从孩子出生前买房买车做好硬件准备,到盖齐红色大章让孩子的户口能上得一帆风顺,再到从幼儿园入学一直到高考甚至大学期间的一路扶助。尤其是“上学”这两个字,在学龄孩子父母的耳中,永远是敏感词。
吃不上饭时盼着吃上饭,吃上饭后盼着吃好饭,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上学问题。让无数家长夜不能寐的入学烦恼,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孩子又长了一岁,上学的问题,能容易一点儿吗?这是无数中国父母心头的疑问:
记者:你为小孩儿上学犯愁过么?
余瑞玉:当然。
记者:当时犯愁的原因是?
余瑞玉:择校,小学、初中、高中全部都要择校。我也是追求最好的,所以把自己搞的很痛苦,如果不追求最好的话,我觉得也不至于这么头痛,因为我家门口的学校也是二流的,也不算差。走过来了以后想想,我当初不应该这么做。但是中国人的心里,我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千方百计上最好的学校,所以造成了自己的痛苦,其实不一定要这么痛苦。
这是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余瑞玉对“入学难”问题给出的答案。对大多数人来说,尽管明白追求最好很痛苦,但真的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却是一个月也耽误不了。全国人大代表王镇环最近正为即将上初中的孩子发愁。
王镇环:作为家长,初中升高中特别难,就是现在国家这个“双五十”,职业教育和高中这个双五十的比例,实际上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上高中,他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教育再走向社会,能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和领域。但是,现在假如孩子成绩稍微中等一点,可以说是很危险了,只能选择上职业学校。我们不是说职业学校不好,但是可以说是把孩子发展的这个路就定位死了。
对于兰州理工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副院长马建苹来说,尽管已经“就近入学”,由于孩子比较调皮,学校为了确保升学率三番五次要求孩子转学。
马建苹:当然发愁啦,我就实在没办法去做下一步安排的情况下,我跟老师谈了一次。我说现在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哪个学校都会抢着要,但是作为问题学生你要往出转的话,要有一个接收的学校。我没有能力去找学校,你找学校的时候你也不可能找一个很差的学校,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环境。谁都不希望让自己在这种资源上、起点上一开始就比别人差很多。你说现在很多家长累不累?都很累,但还在做。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每一轮都是亲子互动的闯关游戏。在许多代表、委员中间,升学的难度已经无可争议。
全国人大代表李大进:我儿子研究生都毕业了,都已经工作了。现实我没有,但是我身边的人,尤其北京人有下一代的都在为(孩子上学)的问题担忧。
不同意见在于,真的有必要为了升学如此煞费苦心吗?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不以为然。
刘希娅:国家保证的就是给你有学上,而且是就近入学。至于你要去选学校、你要去选老师、你要去选哪个班啊什么的,我觉得这是家长有时候也不太了解(情况)。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他都有自己要选择学校的这种需求,就是学校办成一样了他还得选呢,那老师有比较开朗的,有比较文静的,他还是要有选择,所以选择是永远会存在的。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李祥斌眼中,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李祥斌:很苦恼过,我家小孩上学,当时在郊区在农村,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部在城市,教师一开始条件各方面跟不上也不愿到农村去,条件也跟不上,小孩这块我们就疏忽了,还有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给小孩上好的学校。
当然也不乏心态轻松者。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孙文仲。
记者:您为您孩子上学的问题苦恼过吗?
孙文仲:应该说没啥苦恼。作为家长肯定是望子成龙,但是我个人感觉,你作为家长的来讲,孩子不能逼子成龙,应该还是给孩子一点自由,看他喜欢什么,看他爱做什么。只要你不把孩子当成你个人满足心理需要的这么一个工具,这就没有烦恼。按部就班的学,他也可以当工人、也可以当老师、也可以当科学家,那个自己发展去吧。
当然,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已势不可挡。根据教育部上月《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包括北京在内的19个重点大城市被要求在2014年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政策已然制定,一片叫好之外,更有无限期待:愿政策实实在在落地,愿父母们不再纠结。(记者 沈静文 朱敏 柴华)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