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13份民国地契 载着3代人的托付

21.05.2014  11:45

  薄如蝉翼的泛黄毛边纸,在近一个世纪后,依然字迹清晰地记录着当时土地交易的过程及见证者。昨日上午,市民刘德教老人联系本报,希望其母亲保存了60多年,遗留给他的13份民国时期地契能够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妥善保管,并希望能将它们捐给市博物馆。

   民国地契薄如蝉翼保存完整

  昨日上午,74岁的刘德教大爷致电本报,称其家中存有多份民国年间的地契和凭证,记者闻讯立即赶往其家中。记者赶到后,刘大爷拿出一个简易包装小袋,里面都是民国十四年至民国十九年间的地契凭据(1925~1930年)。记者看到,这些凭据大多是写在泛黄且薄如蝉翼的毛边纸上,看起来很容易破碎分裂,但都保存得十分完整。记者打开一份契约看到,从左到右,依次记录了土地交易双方及交易见证人的姓名。在地契相关凭据中,还有几张由江西省财政厅颁发的证书。

   3代人辗转保存近一个世纪

  “母亲临终前,叮嘱我一定要保存好。”刘大爷说,他不懂如何保存,只能尽量让它们保持干燥。刘大爷告诉记者,他在退休前,是南昌师专的一名文史科老师,对于历史的东西,他都非常感兴趣。据他介绍,这些地契上买主的署名“刘保奎”就是他的祖父。“当年我的祖父母省吃俭用攒钱买下了南昌县的一片田地及右营街附近的一片房产。”

  然而没住多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刘大爷一家人被迫迁往乐平。战争结束后,他们的房子也化为一片灰烬,所幸的是,地契都保存下来了,至今有近一个世纪了。

   博物馆已进行初步检验

  2005年,刘大爷的母亲去世,便将这些地契转交给他。刘大爷说,“我想将它们交付给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

  昨日下午,在记者的邀请下,南昌市博物馆赵德林副馆长来到了刘大爷家中,对地契进行了初步检验。赵德林表示,博物馆相关专家还要进一步研究,待决定之后,他们将会前往刘大爷家收取,届时他们将为刘大爷颁发一张荣誉证书。赵德林表示,这些地契凭据对于研究当时南昌的土地财政相关政策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记者陈诗蕾文 首席记者万勍图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