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才能可持续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四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提出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这是中央着眼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以往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一些地方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埋下了不少隐患,已到了非下决心治理不可的程度。如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将难以为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常言道,御车不能“穷其马力”,治国不能“穷其民力”,农耕不能“穷其地力”。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修养生息,在重视农产品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
一号文件对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从两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方面,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
另一方面,就是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对那些污染严重、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该改种的就改种,该治理的就治理,该退耕的就退耕。这方面,主要安排了3项工作:一是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支持受污染的耕地逐步改种转作;二是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从2014年起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逐步实施;三是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试点。
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一定要摸清底数,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控制好规模和节奏,分类探索耕地修复保护模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受冲击,确保修复区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受影响,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