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四川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加油总驿站 各族人民为长征胜利贡献重大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10日讯(记者 陈淋)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和停留、途经和活动区域近70个县,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作为红军长征从南向北的桥梁和中转基地,四川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加油的总驿站,四川各族人民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0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四川省网信办承办,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等单位协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启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重走长征路,回顾80年前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光辉历史,重温长征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便一定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决胜全面小康,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
回顾历史:
红军长征在四川闪耀着7大特点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悲壮的英雄史诗,也是我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是其中最耀眼的灿烂篇章。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介绍,1935年1月,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从贵州进入四川古蔺。之后,红四方面军为策应红一方面军,也于4月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两军于6月在懋功实现会师。红一方面军于9月离开四川先行北上。1936年5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入四川。7月,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之后红二、红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与原本在川的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于8月共同走出雪山草地。
“红军长征在四川,具有7个鲜明的特点。”江红英进一步解读到,第一,四川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省份。从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和停留、途经和活动区域近70个县,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第二,四川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会议最多的省份。”江红英谈到,包括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巴西会议等各种重大会议多达13次。在四川召开的会议,直接决定着红军长征转战方向。“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首先召开两河口会议,共同决定两个方面军要共同北上。后来为了解决方向性的问题,又召开芦花会议,会址选在川西北高原上,像这样的重大会议多达13次以上,决定着红军前途和命运。”江红英说道,正是在四川确定的北上抗日方针的指引下,红军最后终于到达延安这个能够指挥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成功实现革命重心由南向北的转移。
“第三,四川是长征中发生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的省份。”江红英继续介绍到,如土门战役、松潘战役、阿坝战斗、毛尔盖战斗、包座战斗等,这些战役战斗都表现出红军不怕困难、不畏牺牲,与敌军顽强作战的英雄气概。
“第四,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江红英谈到,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红军要在没有供给保障的情况下,徒步穿越大量的雪山、草地等无人区。据统计,三大主力红军长征期间在四川共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67座,都走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正如毛泽东在《长征》一诗中所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他所提及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在四川。就自然条件恶劣程度而言,再没有比在四渡赤水、过大渡河、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更能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了。”
“第五,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开展民族工作最频繁的地区。”江红英介绍,四川是多民族省份,以藏族和彝族人数最多。红军几个方面军在四川均途径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红军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四川有两个新领域,即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四川是我党首次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地方。“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民族地区时,对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实行了变革。如解放越西、冕宁县城后,废除了反动政府控制彝族首领的‘轮班坐质’制度。在川西北和康北的藏族地区,在宣扬信教自由的同时,又努力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江红英说道,红军在川西北藏族地区17个县实行了土地革命。这些变革措施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对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具有开创意义。
“第六,四川是党中央和广大红军将士与张国焘分裂活动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江红英继续介绍到,通过四川境内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次考验,中国共产党内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逐渐形成。也正是在四川境内成功应对这次建党以来最为严重的分裂危机的斗争实践中,党和各路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经受住严峻的挑战而得以不断锤炼而升华。
“第七,四川是铸就红军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地区。”江红英说道,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环境,让四川成为长征精神的最终凝结地。长征中史诗般的重大事件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都发生在四川境内。正因为四川在红军长征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突出的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把“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长征总纪念碑)建立在了四川松潘,邓小平亲笔题写“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四川各族人民大支持
是红军得以生存和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四川是红军长征从南向北的桥梁和中转基地,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加油的总驿站,四川各族人民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给予红军大量的粮食支援,是红军得以生存和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江红英介绍,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和全国解放后,曾多次回顾讲述,高度评价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期,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对中国中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并称之为“牦牛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在川期间,全省各族儿女参加红军达数万人,安置、收留红军伤病员14000余名,参加支前人次达28万以上,参加红军军工生产达2万余人次,全省有近8万群众为支援红军而惨遭反动势力杀害;全省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了粮食7000余万公斤,各类牲畜近8万头(只、匹),牛羊肉30余万公斤,衣被鞋帽57万余件(套、双)。这些统计数据还只是可量化部分,实际贡献远不止于此。9月初出版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上、下册),就用图表的形式首次展现红军长征途径四川期间,四川各族人民给予的物质支持。
红军长征在四川 |
展望未来:
长征精神是激励四川不断实现新长征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长征在四川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长征精神也深深扎根在四川,激励着四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书写了长征新篇章。”江红英说道,在抗日战争中,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发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顾全大局,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自发捐金献物,积极报名参军抗战,一大批四川籍共产党员站在抗战最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扬理想至上、信念坚定、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涌现出以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和成都十二桥烈士为代表的英烈群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共和国的建设者发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写下了三线建设的光辉史诗。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的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对长征精神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长征精神,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是全省人民的一场新长征,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全省人民一定能在新长征上实现新胜利,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征程中谱写出壮美的四川篇章。”江红英表示,历史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现实服务。以史鉴今,回顾过去,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为了我们能有一个更光明未的来。在她看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意义,是要在精神层面鼓舞四川人民,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基本的支撑。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对我们奋斗的事业来说,都会有一个强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