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地下党潘琰:大学生潜伏遭特务杀害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位堪比鉴湖女侠秋瑾的传奇女子。她既是闻一多笔下的女英雄,又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最想清除的障碍;她表面上是西南联大一位进步女学生,实际上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地下党员。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对命运和世间一切不合理的抗争。她叫潘琰,江苏徐州人,在“一二·一”惨案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仅30岁。
上周,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徐州市档案馆查找潘琰的资料,并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找到了潘琰的胞弟潘玉琛,还原了女烈士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烈士传奇第1季·出走
不爱红装爱武装
女学生离家报名去抗战
[旁白]在徐州大郭庄乡下河头社区,有一座面积30余平方米的潘琰烈士纪念碑。每逢“五四”前后,到这里扫墓献花的学生络绎不绝。大郭庄是潘琰的故乡,也是潘琰走向革命道路的第一站。
如今已经88岁的潘玉琛回忆起姐姐潘琰时说,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姐在家门口的槐树下,一边舞木剑,一边唱《满江红》的场景。
潘琰,1915年出生于徐州一个封建家庭,在潘玉琛的记忆中,从小不愁吃不愁穿的她却是家中7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听话的一个。1934年,潘琰不顾父亲反对,坚持去刚成立的“洋学堂”徐州立达女中读书。当时的女学生都梳着一根长辫子,潘琰在学校的装束却相当另类:她把头发剪到耳边,旗袍都改成了短衣,背着一把木剑,穿着男孩子一样的鞋裤。潘玉琛说:“因为这身装扮,二姐不知道被家里打了多少次,但就是不改,后来父亲只好由着她。”
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国民党政府选择了投降妥协,签订了出卖华北的《何梅协定》,“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从北京向全国扩展,身在徐州的潘琰受学生运动的感召,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和文章。鲁迅的《呐喊》、《彷徨》,矛盾的《虹》、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萌芽》、《大公报》是当时潘琰最爱读的。国难当头,许多同学被逮捕,潘琰对日军的侵略感到十分愤怒,多次跟母亲说想去抗日。
1938年,徐州被日军狂轰滥炸,潘琰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加入抗日队伍。
潘玉琛回忆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二姐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记得是1938年12月份,那天一家人吃完饭,我跟随二姐来到院子里的槐树下,她突然拔剑起舞,嘴里开始背诵着秋瑾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她舞了一会,突然转头对我说:‘我要做秋瑾,以身许国。’当时我还不明白她要做什么,过了几天家中才得到消息,二姐报名参加了徐州第五战区的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去了安徽。”
潘琰走后,家人看到了她在弟弟玉麟的书本上写下的两句诗:“今日请得长缨去,哪管他日几人归!”
在潘琰的一封家信中,写到在青年干部训练团的生活,“在安徽寿县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还有胡绳、臧克家、张百川等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更渴望去抗日的前线杀鬼子。然而目前战事让同学们感到失望,有人传阅《唯物史纲》等马列主义书籍,我似乎看到了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