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射箭联亚洲区主席:射箭由技入艺渐成痴

22.11.2013  21:03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21日电 题:传统射箭联亚洲区主席仪德刚:引弓射箭由技入艺渐成“

中新社记者 乌瑶

我从2000年开始研究,十几年来,像我这样能坚持下来的真是不多。”见到中新社记者时,仪德刚如是感慨。

仪德刚,世界传统射箭联合会亚洲区域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传统弓箭技艺已十四载。

说起十年来“弓箭”变迁,仪德刚很有感触。“现在国内环境越来越好。开始时没人做,最简单的木箭和竹弓都买不到;人们对传统射箭没有多大兴趣。现在,黑龙江、内蒙古、北京、重庆等地制作、研究弓箭和射箭的人越来越多。

仪德刚2000年考上了博士,专业是科学技术史。他对弓箭的研究只是“习技”。2004年博士毕业后,弓箭成了他工作生活的“主旋律”。做学问、写文章、参加比赛和交流、学弓道、教射箭……九年弹指一挥间,再也无法自拔了。

我与它有缘。”仪德刚说,“中国古代弩机上的瞄准器被称作‘仪’,这刚好是我们家族的姓氏”。

在仪德刚的办公室里,研究弓箭的材料存了满满一书柜,古今中外的著作非常多,还有大量的复印资料。

其实古籍里有很多关于射法、制作、礼制的文字,以汉族为主、满族的也不少。如果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很多岩画、壁画、青铜器都能带给我们很多信息。

你是我们家的恩人,也是中国弓箭文化复兴的发起人”,已故老北京“聚元号”弓箭铺的老艺人杨文通在2005年这样说。

仪德刚射箭有准头、有力道。仪德刚分析说:“射箭的每个动作都有板有眼、心存敬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近年来,仪德刚也逐渐把精力从“”转向“”。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老教授马冀告诉记者:射箭极大改善了人类生存状态,可以说是科技的重大进步。古人也对其赋予很多美德、道德象征。射箭从开始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六艺之一,每一个环节都被贯穿以仁义道德。“不偏不倚即为‘中’,‘中’亦‘中庸之道’。”马冀说。

今年,仪德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开了“中国传统射艺”公共选修课,共24学时,既教射礼文化、也授弓道技艺,上课用的弓和箭大多是他私人制作的。

在我看来,射箭不仅是一种技艺,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仪德刚解释说,“我开射艺这门课,就是想通过动、静结合,培养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谈及未来,仪德刚只是想继续把研究搞下去,“我很幸运,能以学术平台为依托,没有利益驱动地走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