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新金融 如何相看两不厌
传统金融业一众干将转投新金融,已成为一时的群体性现象。如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原行长张长弓转投P2P龙头平台陆金所;招商银行零售网络银行部原总经理胡滔转投芝麻信用任总经理;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行长朱韬出身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原副行长黄金老辞职,有消息称其可能担任即将获批筹建的苏宁银行高管……
为何传统金融人集体投奔新金融?原因无非是传统金融业利润下滑、待遇下降;新金融高薪挖角、期权诱人、平台开放,未来发展想象空间大。然而,最近传出从传统金融业跳入新金融,走马上任不到一年的微众银行行长曹彤又要作别的消息,令围观者不禁唏嘘:传统金融“大拿”与新金融,何以那么快就“相看生厌”?
应该承认,新金融业真的需要一批有经验的金融人才。虽然互联网带来巨大的业务形态改变,但终究不是颠覆金融本质,因此新金融行业起步之初愿意重薪厚待换取传统金融人士的“经验值”。不过,新金融到底是全新的领域,身怀传统金融看家本领的成熟人才到了这里,还是得有大量新业态、互联网知识更新。如果一个来自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可以百分百“吃老本”完全适应,那么这里搞的新金融恐怕也没什么“新”可言。然而,并非每个从传统金融转过来的人,都能快速适应创新文化。
相比“守业”的传统金融“稳”字当头,新金融可能更讲求“闯”和“拼”。在原来传统金融的“熟地”上,利用既有资源就可以稳妥地耕种、收获。而在新金融的“田地”上,还有大片荒地开垦,尤其在平台规模和资源还远比不上传统金融机构的情况下,人才面临的综合考验和压力更大。
另外,很多新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不成熟的问题。如果说历史较长的机构往往存在机构庞芜、机制刻板、效率低下的弊端,那么新生的机构则会有机制设计不健全、不合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远看很美、生机勃勃,真的身在其中,尤其是习惯于传统机构运作模式的人才,可能就会感到不适应。
成熟选手和新赛场,合得快、分得也快,这是这个转型时代亟待破解的普遍性问题。如果不能以变应变,努力适应,那么双方完全可能在短暂蜜月期后就丢失激情、彼此失望。
从行业角度看,传统金融和新金融两大阵营需要从对垒走向竞合,而两大阵营里的人,同样应该互相包容,创造协同共进的企业文化,再辅之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锻造出一批优质的金融新锐。(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