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教育界代表:“政府放权,高校要接得住”
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人大代表就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希望记者同志有平常心态,也希望你们给我们鼓劲、加油。我们一定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大学一定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同步前进而发展的……”谈起高校改革,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信心十足。
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最后一场记者会上,5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为主题接受中外记者采访。
两位厅长和3位大学校长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和实际工作出发,就教育管理部门要对高校简政放权,高校依法治校、大学章程、特色办学、人才培养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强调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随着近年来中央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如何放权扩权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这几年,广东按照先行先试和教育部对省级教育统筹改革试点省的要求,在推进高校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013年,广东出台了关于推进扩大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36条意见,围绕怎么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进行改革。”罗伟其说,为了进一步理顺政府、高校和社会的新型关系,广东省教育厅下放了85%的对高校的行政审批权,教育主管部门已经从具体的微观管理事务中退出,比如科研项目申报、优秀课程项目评选、职称评审等,“怎么配置资源,怎么制定重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怎么改革,以及内部治理怎么做,我们把资金打包给学校,让学校对自己的资金进行预算和统筹,完全把安排资金的权力给了校长”。
同样的简政放权探索,江苏也在大力开展。沈健表示,江苏通过加强省级统筹、做好服务,取消和下放了一批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包括民办高校校长的聘用核准、学校举办一些重大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置、人才培养课程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在学科学位点的总量控制情况下,让学校灵活调整博士点和硕士点等。
在回答怎么解决高校办学自主权“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时,罗伟其表示,一方面政府要放权,另一方面放了权高校还得接得住,学校也要进行相应的内部机制改革来对接。所以广东把协同机制和内部机制的改革放在高校改革的核心,强调要处理好怎么激活学校活力、怎么调动学校内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更好地科学配置资源。
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上,罗伟其坦言“不是教育一家能说了算”,还涉及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涉及国家、省级、学校等多层面,要把问题理清楚,联动解决。
重视章程建设,办学要体现民主法治精神
在记者会上,近年来正在大力推行的大学章程建设,成了厅长、校长们回答提问时的热点词汇。
“只要把高校的章程建起来,把高校的机制建立起来,使高校的治理体系完善起来,办学自主权就不会乱,高校就能管得好自己。”罗伟其认为,大学章程建设对高校自主办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江苏目前还需要对81所省属高校章程进行审核。按计划,到2015年12月31日,我们还剩下的66所省属高校将要全部完成章程的审核。”沈健在会上简要介绍了江苏高校章程建设的情况。
“最近这一两年,全国高校都在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一定要依法办学,而不是随着校长变更来办大学。我最担心的是全国的章程都差不多,大家都去抄样板,章程要有实用性、可用性、可操作性和特色。所以,贵州大学制定章程,要学习中国及世界一流的好大学的做法,但是更要创新,要有学校的特色。”郑强表示,大学章程不能千篇一律,要依靠章程创新做到民主办学、法治办学。
郑强说,大学章程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充分体现广大师生的诉求,“权力不能任性,大学更要体现民主办校的思想和精神”。他介绍了贵州大学章程中的一些创新之处,一是校长办公会议要请师生代表参加;二是学校制定了听证会制度,师生有权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学校的领导和机关、部门提出质询;三是学校的学生会、教代会,有权对学校领导干部渎职和不作为的行为,提出弹劾或者诫勉、罢免的建议,同时规定凡是由学生会提的建议要经教代会复议后方可生效,起到互相补充、互相监督的作用,“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总的体制下,我们要充分体现广大教师对大学干部的监管”。
办学要重质量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转型后的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何培养特才和偏才”、“如何看待大学的排名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落后”……一个个问题都指向了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谢和平看来,高校办学不仅要重质量还要重特色,要多元化、个性化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他说这次高考改革很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让考生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愿意读、能激发自己潜力、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和专业,让高校能够更加自主选择适合学校的高质量考生,“通过自主招生发现那些有特长、有潜质、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高考差一两分而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为综合性大学,川大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某个专业的专门人才,因为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在全国率先招‘双特生’,为有特殊潜质、有特长的学生专门开条通道,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人生价值”。
李建保表示,有地方特色就是一所好的大学,海洋、旅游、特区和热带,是海南大学办学的特色,海南大学有专门的应用科技学院,培养包括艺术、海洋水产养殖、园林园艺、旅游等专业的应用性人才,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战略。
郑强十分认同李建保的观点:“有特色的大学就是好大学,地方高校要把自己主要的目的设立为培养本地急需人才、培养能够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人才。比如,贵州大学建立了白酒学院,北大、清华都比不上我们;贵州现在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做好大数据产业,那我们就把信息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调整到大数据方面;还有贵州的苗药、地方民族的药品很受欢迎,我们就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记者 翁小平 曹曦 3月13日发自北京)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4日第1版
原文地址: http://gaojiao.jyb.cn/gdjyxw/201503/t20150314_61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