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赣全国政协委员一年来履职掠影
● 本报记者 王磊
十三届全国政协“开业”运营一年来,住赣全国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职担当,通过大会发言、提案、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一份份高质量“委员作业”,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住赣全国政协委员新风貌新作为。
“深化‘四风’整治,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来一场深入革命,向文山会海持续‘亮剑’!”去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姚增科走上庄严的大会发言席。
总共不到7分钟的发言中,姚增科痛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具体表现,其接地气的生动表述6次赢得在场委员阵阵掌声。
同一天走上全国政协大会发言席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
刘晓庄以《让乡村文明蔚然成风》为题,建议强化党风政风引领,开展专项治理,发挥乡贤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让文明之风吹遍中国广袤乡村的每个角落。
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从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开始,黄跃金、谢茹、徐景坤、张华荣、陈文华委员先后参加座谈并发言。
从“公办学校适度松绑,民办学校加强监管”“完善科学补偿机制,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努力推动中长期人口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民生问题,到“加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打造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亮丽‘名片’”的发展战略,住赣全国政协委员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议政建言,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有力度,可操作、可推广的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大会期间,26名住赣全国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70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府副省长孙菊生建议,用好大礼包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建议,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兴赣富民;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建议,发挥“足球”的普法作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雷元江建议,从制度上破除PPP项目的玻璃门;等等。一件件提案饱含着为民服务的深情,字里行间浸透着委员们关注民生、心系发展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一条条可行建议,经相关部门办理后,成为推动相关方面工作的务实举措。
为促进老区红色旅游培训、振兴发展,住赣全国政协委员们就“加快开通井冈山高铁”提交联名提案,相关建议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张玉清委员提交的《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力促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案,得到包括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校长李有毅、中国篮协主席姚明等全国政协委员支持,从个人提案变为16位委员的联名提案。提案承办单位教育部从强化学校体育顶层设计、不断加强评价监测改革、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对8条建议进行了一一回复。
刘木华委员提交的《关于完善森林经营制度的提案》《关于提升森林管理质量的提案》,承办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多次主动沟通,积极采纳提案建议,从森林经营相关制度、森林抚育政策、天然林经营政策等方面完善相关工作。
一份份高质量的“委员作业”,来自一次次深入的调研视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受住赣全国政协委员召集人、省政协主席姚增科委托,2018年9月26-27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率住赣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围绕我省河长制实施情况,先后对宜春市的靖安县、宜丰县、铜鼓县进行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全省和宜春市实施河长制情况汇报。刘晓庄、史可、陈文华、王学坤、刘木华、崔彦勇、张利荣、杨文龙等委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以“河”为贵从“河”抓起——住赣全国政协委员视察江西河长制实施情况的报告》,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流断面水质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多条建议得到转化落实。
心系发展、情牵民生,立足江西、放眼全国。一年来,住赣全国政协委员既关注江西发展面临的矛盾,也思索全国发展遇到的困难,更多地探索全局性、高层次问题。一次次视察调研、一场场协商座谈、一份份提案建议,谋助力之策、建倾力之言、做给力之事,为国家发展竭力,为民生福祉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