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一带一路”机遇空前、挑战空前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一带一路”世界华文传媒经济论坛24日在海南澄迈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出席论坛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特色外交的重大决策,机遇空前,挑战同样空前。
讲话全文如下: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创新发展了中国外交思想和国际战略,使对外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与安全这两件大事。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外交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并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外交方略,又为处理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区域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为全球和区域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这是中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必由之路,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通过主动参与新世纪全球治理秩序顶层设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希望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我讲三个方面。
一、“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发展之路,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合作促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减少摩擦;以合作促发展,振兴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当前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需要新的发展模式、合作理念和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亚太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和战略竞争的焦点,矛盾集中。
在这一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构想作为连接亚太、欧洲乃至非洲等多个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将为全球经济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地区安全以及培养稳定、包容的地缘政治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合作之道,目前已得到50多个国家的呼应、参与和对接。
“一带一路”沿线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2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30%左右;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超万亿美元,近十年年均增长近20%。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起码有四个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总体政治关系良好,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希望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上共建、共享、共赢合作之路,增进互信,逐步建立各方都有“舒适度”的安全合作框架。从去年11月APEC北京峰会看,除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对此有共识。
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共赢是必然结果。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普遍面临资金、技术与基础建设瓶颈。中国与沿线国家要素互补性强,各自优势的有效结合,将对解放生产力产生革命性影响,尤其在基础设施领域,互补性更加突出。
三是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成功实践为沿线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既有“市场”与“政府”两手并用的经济发展经验,又有大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这些发展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是中国金融资本正处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历史阶段。2008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速12%。今后10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量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庞大外汇储备、国内储蓄以及独立的全球支付系统,加上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普及,使中国有条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融资平台与信贷机制。
二、世界要和平,关键看亚洲。世界要发展,机会在亚洲。
随着“一带一路”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中国提出合作共赢五点建议:以亚洲为重点,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基本框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在亚洲早期收获;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以文化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政治上是包容的,将促进亚洲与欧洲、非洲、美洲的文明互鉴、相互包容,增强亚洲对自身区域合作模式的信心,推动“华盛顿模式”失败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一带一路”是立体的,它以亚洲为重点,海陆空三维横贯欧亚两大经济圈,形成世界上跨度最大、覆盖最广、发展潜力最强的新兴经济带。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它以自愿为原则,不封闭机制,不限制国别,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势力范围和主导权之争,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陆海割裂、区域阻隔的旧地缘战略态势。
“一带一路”在经济上是合作共赢的,它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经贸合作。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中国倡导的新型金融机构将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三、“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政治、安全、经济等许多挑战,需要踏石有痕、稳步推进。
首先,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确保“一带一路”构想顺利推进的保障。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敏感,大国利益交汇,与一些国家存在陆海领土争端。部分国家在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同时,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心存疑虑。一些大国对盟国施压,暗中抵制亚投行等“一带一路”倡议。这些矛盾若不能有效缓解,将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干扰。
其次,“一带一路”在经济上也面临一些难题。如区域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区域合作尚待深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缺口较大;区域国家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和资金,金融风险积聚。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对外战略,机遇空前,挑战同样空前。需要坚定信心、精心规划、把握机遇,努力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增信释疑,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充分利用政府政党、媒体智库、民间机构等资源,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媒体合作、公益慈善等方式,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深入阐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诚意,广泛宣传“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一带一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夯实“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二)增进互信,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国战略碰撞难以避免,需要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新型大国关系。
美国2009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巩固传统同盟体系,插手地区热点,以强化其在亚太主导地位。美国朝野对于“一带一路”存在“去美国化”的误解。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对接十分重要。印度重视在南亚影响力,与中亚、东南亚国家关系也在发展。
中国要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增进与各大国的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在亚太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三)务实合作,取得早期收获。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合作共赢。要找准与沿线国家合作契合点,加快发展规划的对接。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要集中力量突破,力争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旅游、资源能源和金融合作,加强海洋与生态合作等领域取得早期收获。要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海合会、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和升级,尽早启动亚太自贸协定谈判,提高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
(四)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内发展对接。
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将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西部大开发、走出去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总体布局有机结合,加强前期综合论证,确立重点合作项目,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和各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有效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难题。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在整体布局谋划、财政政策扶持、金融信贷支持、维护海外权益、投资风险警示等方面要有所作为。要深化走出去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要重视规范企业走出去行为,引导企业加强自律,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遵守尊重沿线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风俗与宗教习惯。
(五)以侨为桥,重视运用侨务资源。
海外侨胞拥有雄厚的产业和金融实力、全球化的生产营销网络、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政商人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桥梁。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推动中国产业梯度转移,从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密切人文交流到深化海上合作,侨务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潜力值得重视。沿线国家华文媒体在各国舆论环境中角色重要,不可忽视。海南是重要侨乡,侨务资源富集,侨务工作有声有色,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