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作家张锲:为爱心书屋寄藏书 建"育才图书室"

20.02.2014  11:46

  从外地回来,从报箱中取出一大堆书报、信笺,习惯性地先看自己偏爱的《文艺报》。蓦地,一张十分熟悉的照片进入眼帘,一条消息重重地撞击自己的心扉:著名作家张锲同志去世。我呆了一下,不禁在心中惊呼:“团长,您,您这是怎么了!怎么不吱声,就这么悄悄地走了呢?

  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派出作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团很小,四个人,他——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张锲担任团长。此后二十多年来,每次见到他,我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团长”。四个人中,我和他是“土包子”,吃不惯那里的“洋饭”。半个月里,我瘦了整整九斤。而他呢,也不见得比我好到哪里去。那天,在里海之滨的康巴坦察市,从水族馆参观出来,团长突然不见了。而这时,接我们回酒店的小车已来了。我四处去找他,只见他蹲在一棵树后面,把束腰的皮带解下来了。此刻,正用小刀在上面戳着。

  “团长,你这是在干啥?

  “这皮带上的窟窿不够用了,新打一个。

  “这……

  我怔住了,一时哭笑不得,双目定定地打量着团长。他这个大胖子,那圆鼓鼓的大肚皮消了不少了。呵,团长也瘦了。

  在回国的飞机上,团长问我们几位:“到了北京,你们最想的是什么呢?”“大米饭!”我脱口而出。那天晚上,他请我们到他家,让家人专为我们做了喷香的大米饭,还专门为我备了一碟辣椒。活了七十年,不知吃过多少顿饭,而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却只有这一顿。

  团长身材高大,但心却很细。我每次到北京,与他一见面,他总是问我们湖南作家的这一个、那一个。有一次,到北京开会,我无意中告诉他:“我们老莫(应丰)病了。”于是,他让我在他的办公室里坐下,详细地询问老莫的病情。回来的时候,他特意把我叫住,交给我一个信封,说:“我们中华文学基金会拨了三千元钱,请你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去看望莫应丰同志。”在病房里,当我把这个信封交给老莫时,这个坚强汉子的眼眶湿润了。

  1997年,我在山区采访中,深感山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匮乏,决心呼吁全国广大作家援手,在湖南的贫困山区——涟源田心坪村,建立作家爱心书屋。张锲同志热情支持,很快寄来自己的著作与一批藏书,并挥笔写上这样一句话:有书小富贵,无我大文章。不久,他又让他领导的中华文学基金会汇来一万元钱,支持爱心书屋的建设。

  他是中华文学基金会的积极倡导者和创立者之一,是基金会第一任总干事,对基金会的发展,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说是受我建立作家爱心书屋的启发,请季羡林老人牵头,联系一批作家给温家宝总理写一封信,借用社会力量,为贫困山区、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建一批图书室,取名“育才图书室”工程。我十分高兴地走进这个行列。不久,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回了信,“育才图书室工程”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接着,他带领我们,到了云南、山西等地,建起了第一批“育才图书室”……

  这些,如一股股清泉,流动在我的心底。团长呵,我忘不了您,永远、永远地记着您! 谭 谈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