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是洋品牌还是洋名字?
一组数据是这样的:2013年,国际品牌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占有45%的市场份额,在二线城市市场份额是38%,在三线城市市场份额是28%。
一种认知是这样的:德国车质量好,日本电子产品无与伦比,葡萄酒做得最好的是法国,英国、美国的教育资源全球领先,豪华、舒适等是意大利的象征。
不得不说,目前部分国内用户确实存在着洋品牌消费情节,似乎只要是洋品牌,它在品质上就会比国内品牌要好。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所言,一直以来,洋品牌产品在用户心目中是寄予厚望、信任度高、主观接受度高的“高端产品”。
一直以来我们对洋品牌的认知停留在从海外进口并在中国市场销售上,但随着当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制造基地,洋品牌们纷纷将制造甚至是设计等环节转移到中国,于是当前市场上的所谓洋品牌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原汁原味从海外进口或者是从海外输入设计等产业元素的相对正宗的洋品牌,另一类则是基本将所有环节都转移到中国,仅仅是贴上海外品牌销售而已。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代工会带来什么影响,因为这毕竟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洋品牌们利用全球资源创新无可厚非。例如苹果与富士康的联姻就是这个模式的产物,苹果提供产品原创设计与理念,富士康负责产品的生产,这显然属于洋品牌的第一种运作方式。而第二种运作方式在服装、家电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公开资料显示,像优衣库、ZARA等国际服装品牌都是将包括设计、生产在内的几乎所有环节放在了中国,将这些品牌的产品称为 “中国制造”一点不为过。家电行业也同样如此。不仅LG、伊莱克斯、松下、惠而浦等品牌均在中国制造,甚至是被用户奉为“德国制造”代表的西门子也难逃这一命运,很早就被曝出旗下产品由中国制造的消息。市场现状似乎也印证了这些洋品牌的无奈,从市场上看,西门子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没什么大动作,陷入了频频模仿对手的困境,而其沿用多年的真空零度保鲜概念则被业内质疑为创新乏力。
但从市场表现看像西门子等拥有中国造的洋品牌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很少有消费者意识到自己买的不是洋品牌,而是带有洋名字的物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