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炼狱使张爱萍顿悟:是主席那里出了问题!

17.02.2014  18:59

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人民海军初创人员,前三为张爱萍。(资料图)

  延伸阅读:

  李雪峰: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内幕毛泽东晚年为何忧虑“文革”这一遗产被修正?一份报告断"四人帮"夺权之路,王洪文叫嚷"十年后再看"邓小平如何评价毛泽东:整倒大批干部是他晚年最大的悲剧脱离毛泽东主义:1976~1989年邓小平主导下的政治变局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浏览本期目录购买本期杂志),原肩题为“张胜谈《从战争中走来》中的父亲与毛泽东”,正标题为“张爱萍:只忠于自己的信仰

  2008年初,张胜,原总参谋部战役局局长,也是张爱萍将军的儿子,为我们带来一本讲述张爱萍一生经历的书—《从战争中走来》。这也是一本对话录,记录了他们父子间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2011年9月的一天,本刊记者采访了张胜,他告诉记者:“我只跟你谈谈这本书的创作宗旨。这本书反映的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军队的高级领导者,在他晚年时围绕着信仰这个主题,对自己人生作出的回顾与反思。

  张胜说,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八九风波和苏东剧变。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今后的走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发生必然会引起我们对党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逼迫我们要从现实和历史的轨迹中去寻找答案。那时我的父亲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两年了,他身体健康记忆清晰,基于上述思考,我请他围绕党的使命和自己的人生信念这个主题,回首所走过的历程,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抉择与思考。

  书出版后,确实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尤其在党政军层面和党史研究领域,也组织过多次研讨会。但张胜告诉我们,社会关注度不少还在“红墙秘史”上,真正去开掘分析那一代革命者他们内心世界变化的还不是很多。其实这不是一本揭秘的书籍,张爱萍也根本不是那类熟知党内秘闻的人,他只是个工作狂。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从心里厌恶、鄙视那些热衷于在党内搞宗派、拉小圈子、走关系的人。他自己不仅不掺和,也不去打听,要和他讲这些,没几句就会打断你:“不要和我说这些无聊的事情!

  这本书历史的跨度很大,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从战争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包括军队建设、国防科技、政权建设。张胜说,理解张爱萍这个人,可以从他和两位领袖之间的关系变化着眼,即张爱萍和毛泽东、张爱萍和邓小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和信仰有关。这也是这本书的主线。

  “元始天尊的弟子

  和我军的许多高级干部不同,在早期,张爱萍并不是在毛泽东领导的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他1925年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926年加入共青团,那时毛泽东还没有成为全党的领袖。张爱萍独闯了十年后,在长征中,在编入中央红军后,才亲身感知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是毛泽东挽救了红军。面对中国革命渺茫的前景,对比五次反围剿左倾路线的失败,以及自己前十年革命路途上的坎坷经历,他开始信服了毛泽东,并从此敬仰他、追寻他。

  他和毛泽东个人的直接接触,是在一次战斗的失利后受到毛的批评。他一直记着毛当年对他的教诲:“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部下不负责任的意见和情绪所左右。”“每临大事有静气”,才是考量一个指挥员素质的关键。面对毛泽东,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是那样缺乏功底,他提出要去学习,毛欣然同意并介绍他去了红大。回忆那段往事,他说:“我到毛泽东的窑洞里去聊天,毛问我学得怎样了,我说,越学、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行,越觉得自己贫乏……毛说,这就是进步的开始。

  毛泽东给予他的不仅仅是方法论。张爱萍回忆说:“在红军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上来的第一句话就问,这是个什么地方啊?他指指背后的那座山,这是元始天尊修炼的地方!今天,坐在这里的,就算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啦!你们这些弟子跋山涉水地跑到这里来是做什么呢?是求道!求中国革命之道!不要多久,一个新的局面就要到来了,就要轮到你们下山了。今天我要说的是,你们今天是深山学道,明天要下界去普度众生!”毛泽东的这段话,张爱萍记住了一辈子。怎么理解“普度众生”?指的就是共产党人身负的使命!是毛泽东给予了他信念,指明了他人生的目标。张胜说,他父亲和某些高级将领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此,他对毛泽东的感情不是局限在朴素的情感上,而是更加理性,是信仰层面的,是通过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来的。这对他后来能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旗帜鲜明地恪守信念,不随波逐流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