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中的旅游业和旅游业的供给改革

31.03.2016  10:35

成英文张辉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需求就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最直接和最本原的动因,人类的一切产业活动皆为了满足需求而产生。为满足各类需求,人类通过社会分工的形式,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部门,建立起了对应不同需求的供给体系。在漫长的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几乎一直在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苦苦挣扎。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效率飞速增长,极大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出现了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势,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管理入手,试图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手段影响总需求,实现供求均衡的目标。二战后,这一理论主张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付诸实践。然而,对这套需求管理理论的质疑从未停止,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供给学派,强烈反对凯恩斯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政府干预经济方式,主张通过减税的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扩大生产和供给规模,以社会总供给带动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均衡。

所谓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实质上是政府面对经济失衡状态时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经济调整行为。这种调整能否取得成功,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在凯恩斯主义拥护者看来,通过政策增加总需求,总供给能随之增加并实现均衡。例如政府财政支出增加2000亿,总需求侧增加了2000亿,供给侧也会相应有2000亿增长,那么经济体就会实现2000亿的增量。而在供给学派看来,假设社会总供给增加,便能自动创造需求,实现供求均衡。

但是如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仅仅侧重对于某一侧的调整,其效力会随着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并且负面效应开始显现。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上,大致采用的是需求侧管理方式,围绕“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调整经济运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实施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消费需求调整政策;在很多年份,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以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积累了矛盾。第一,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供给主体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人摆脱了物质层面的匮乏,对于满足公民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拥有程度的提高,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食品、服装、家用电器、小汽车、电子产品等物质性供给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普及,拥有物质产品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可以预见,未来的需求将上升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质产品为主,而目前相应的产业供给远远不足。第二,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一些行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产能过剩。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解铝等。这些产业需要“去产能”,在这个过程中,供给规模缩小,劳动力退出。第三,持续多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相当大一部分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导致了全国范围的房地产存量超出居民实际需求,需要“去库存”。第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银行采用了大量的金融杠杆,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省份的债务危机,金融机构风险也开始加大,需要通过“去杠杆”予以调整。

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底,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2015年12月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即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二、供给侧改革框架下的旅游业

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是增加社会总供给,二是调整社会供给结构。就社会总供给来说,是资本、劳动、生产率三者的函数。要增加社会总供给,必须围绕这三者进行调整。在一定时期,社会资本总量是一定的,对A行业扩大投资规模,必然导致B行业投资规模减小。要想扩大全社会所有行业供给总量,上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开出的“药方”是减税。通过减税的方式,为企业节约一部分资本,从而扩大再生产,达到增加供给总量的目的。就劳动来说,一定时期一个社会劳动力数量是一定的,但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质量高,能带来更高的产出水平,因此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方式,可以在不增加总成本的情况下,扩大社会总供给。此外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以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各行各业,例如“互联网+”就是提高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目标是调整供给结构,迎合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加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供给。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两大目标,一是实现供给结构调整。主要通过产品供给的调整,提高精神和文化产品在供给结构中的比重,实现“退二进三”,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二是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扩大供给数量和规模。实现方式有三:一是以税收改革为核心,降低企业经营负担;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智力资本;三是以科技带动相应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战略举措。在这个战略框架下,一些产业由于迎合了当前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将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以旅游、休闲、娱乐为核心的生活服务产业,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从人类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对服务和精神产品以及知识产品的需求开始上升。相对于物质产品需求的有限性,人类对服务和精神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可以预见,未来生产精神和服务产品的产业部门将迅速扩大。而生产精神和服务产品的产业中,最具有成长前景的,是旅游、休闲、娱乐等几大产业。尤其是旅游业,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类的空间移动日益频繁。除了在常住地的定居生活,非常住地的旅游生活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2015年我国有超过40亿人次国内旅游,相当于全国人均出游3次;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10.8%,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旅游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基于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已经站在“旅游社会”的大门口。因此,在中国的供给侧调整进程中,以制造业为主的供给部门比重将逐渐下降,而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产业供给必然上升。增加旅游等产业的供给,事实上是中国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一种方式。

在现阶段“去产能”“去库存”的实际工作中,旅游业也能发挥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去产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当一部分产业工人的离岗、分流,这部分人未来的就业出路,不可能全部回到制造业,其中大部分将进入第三产业,由产业工人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而承接制造业劳动力转移的最佳产业,非旅游、休闲、娱乐产业莫属。这些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可以承接相当一部分由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旅游业还可以在房地产“去库存”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一些度假旅游城市,可以将库存已久无法销售的住宅改造为分时度假产品,满足度假旅游者需求;在一些城市旅游目的地,可以将库存住宅改造为公寓式酒店,从而缓解当前房地产库存积压的状况。

三、旅游业的供给改革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是在旅游业领域内,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调整旅游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从而更好满足国民旅游需求的过程。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未来旅游供给总量的增长,主要在于几个新兴领域的政策供给能否突破。包括修学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老年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修学旅游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方式,对于全面培养青少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认识到修学旅游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对教育部要求有:将研学旅游、夏令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然而目前3年过去了,并没有实质进展。度假旅游能否突破,则依赖于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带薪年假的全面落实,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相关度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对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促进,然而目前仅仅认定了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要求。购物旅游方面,由于中国的奢侈品税收政策,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的供给不足,导致大部分购物旅游需求是通过国外市场满足的,未来的关键在于财政、税收、海关几个部门的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老年旅游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异地医疗报销、保险等因素。自驾车、房车旅游市场的主要障碍是路桥收费政策,可以观察到,黄金周期间拥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降低自驾车路桥费用的渴望,而这依赖于交通部门的相关政策;房车旅游目前司机驾驶证类别、过路过桥费都比较模糊,上牌照、保险也存在困难,需要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此外,还需要从政策上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应首先落实一些呼吁多年仍未得到落实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电费率的标准、降低旅游刷卡费率等。

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改善国内旅游市场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中,团队旅游市场上导游和游客矛盾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散客旅游市场也充斥着“坑蒙拐骗”现象,类似于“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相当一部分游客“用脚投票”,转向国外市场。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个层面,提高旅游产品供给的科技水平。表现在旅游业内部应用互联网、高科技的规模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深化旅游体验。

调整旅游供给结构。由于旅游业具有拉动最终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过高的经济期望。旅游规划者为了迎合这一期望,在旅游开发和策划中不恰当地向高端市场倾斜,漠视中低端旅游者的诉求。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普遍偏向高端旅游产品,如高星级酒店、温泉产品、高端会展产品等。这种策划和决策导致高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而庞大的中低档大众旅游者,却缺乏满意的旅游产品和设施。

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旅游供给分为公共旅游供给和私人旅游供给,私人旅游供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是私人产品;公共旅游供给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是一种公共产品。过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围绕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随着旅游者出游率的提高,中国许多地区旅游接待强度持续扩大,许多地区旅游者总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倍,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提供公共设施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要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来旅游者的城市。外来旅游者享有相应的资源和设施占用权利。这要求城市在进行各类资源设施供给时,必须把旅游者需求放在和当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虑,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线路等。(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随着人们物质拥有程度的提高,拥有物质产品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可以预见,未来的需求将上升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质产品为主,而目前相应的产业供给远远不足。

○增加旅游等产业的供给,事实上是中国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一种方式。在现阶段“去产能”“去库存”的实际工作中,旅游业也能发挥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