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

06.05.2016  12:5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走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丰富发展。在思想理论上强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的认识,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如何认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推动生产的发展。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实际上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另一种表述。一方面,供给与需求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供给和需求又相对独立,具有各自运动规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条件有所不同。因此,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平衡、相互促进,是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侧重供给还是侧重需求,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研判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既有供给问题,又有需求问题。从供给方面看,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大,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既存在低端产业的严重产能过剩,也存在着中高端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从需求方面看,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需拉动作用大幅下滑;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消费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而当前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满足人民对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内需有效提振经济增长的力度减弱。综合分析这些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供给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供给端发力推动经济发展,既有迫切性,也有针对性。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调整、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等方面迫切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高层次的需求,并通过发展生产创造出新的更多的需求,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因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造新供给,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本质区别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诞生、80年代初期流行于美国的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从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渊源出发解决经济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认为自由市场会自发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自动达到最优的经济增长;认为政府活动是无效的甚至有害的,因而反对政府干预,主张放松政府管制;主张通过减税特别是减少对富人的征税、削弱社会福利、严控货币发行等政策刺激投资,恢复市场活力。供给学派片面强调“供给方”管理,认为供给会自发地创造需求,是对西方自由市场理论的简单重申,其政策主张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西方经济学界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和发展,与西方供给学派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和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供给学派则认为自由市场会自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反对政府干预和调节;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导向、强调守住民生底线,而供给学派则主张削减社会福利、实行公共部门私有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税主要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并通过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实施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而供给学派则主张减少对富人征税、实施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总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供给学派的主张则旨在恢复自由资本主义的秩序,服从服务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两者具有本质区别。

3.如何认识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都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但两者的运行机理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需求管理是一种间接宏观调控措施,主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需求进行调控,靠需求的变动引导供给,其逻辑是政府调控需求、需求引领供给。而供给管理是一种直接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基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供给进行直接调控,其逻辑是政府调控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供给管理具有较强的行政强制性,调控目标明确,精准发力,速战速决,这也是供给管理的最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就要从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各自特点出发,结合经济运行实际,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综合施策,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要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完全由市场调节经济结构。如果单靠市场调节来完成“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必然会加剧经济失衡,出现极其严重的企业大面积倒闭潮,导致经济发生断崖式衰退,出现大量失业人口,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这正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通过经济危机解决比例关系失衡的做法。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以政府直接调控为特征的供给管理,这样才能有力、有效地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结构调整优化。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把握正确方向的核心作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生产、提高效率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抓重点、抓关键环节的牵引作用。把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关键作用。

4.如何认识优化结构与提高经济总量的关系

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既要求总量的增长,又要求结构的优化,结构优化有利于推动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总量的增长要求结构不断优化、实现更高层次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而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总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至关重要。从现实情况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做大经济总量,也有利于消除庞大的库存和过剩的产能,降低金融债务杠杆,控制金融风险,补齐科技、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建设等诸多短板,兜住民生底线,减轻结构调整的阵痛。

当然,提高经济总量不能通过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来实现,我们需要的是质量高、效益好的经济总量。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既有外部冲击的影响,也有内部自身矛盾;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问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同时,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为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5.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也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保证。我国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和危机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在规避经济风险、应对经济困难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和作用,是其他所有制经济不能代替的。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可以使我国有条件实施大规模政府投资、大力度结构调整和大范围社会保障,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国家在资源、能源、交通、通讯、新技术、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保持必要的控制力,支撑国民经济的运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建立比较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

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核心不是削弱国有企业,而是要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与企业所有制性质并无多大关联,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主导力强、辐射面广的重要作用,模范执行各项改革决策,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能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走“一卖了之”的错误道路,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注意避免市场的盲目性,着力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质量上下功夫,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