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方再次侦测到疑似黑匣子信号 称搜寻区域正确

10.04.2014  11:14

  新京报讯 (记者崔木杨 范春旭 王叔坤)9日,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JACC)总协调人休斯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继“海洋之盾”5日两次探测到信号,8日再次发现两次疑似信号,但尚不能定位到发出信号的位置,仍需接收更多次信号,但他认为搜寻力量在“正确”位置开展工作。

  休斯敦介绍了目前搜寻的最新进展,4月8日的16时27分和22时17分,“海洋之盾”再次两度发现水下信号,分别持续5分32秒和7分钟。迄今该船已4次侦测到水下信号,且都在同一片海域。

  休斯敦表示,前两次发现的信号强度正在减弱,这表明有可能是已偏离搜索位置,也有可能是电池电量损耗结果。但这并不能让搜寻人员定位到信号发出的位置,因为越多信号越好,而且信号质量也很重要。

  休斯敦说,他相信搜索区域是正确的,只是需要看到残骸才能确定飞机最后终结的地方。目视搜寻仍在其他海域进行,目前集中搜寻的仍然是水面上的残骸。他对最终发现失联飞机较为乐观,需要确定信号源具体位置,才能将自主水下航行器投入使用,否则在海床上四处搜索将是“痛苦”的过程。

  此外,休斯敦还指出,海底淤泥会阻碍海底的搜寻工作,加大搜寻难度。

  另据新华社报道,搜寻人员表示,虽然侦测到的信号频率是33.3千赫兹,不同于“黑匣子”通常发出的37.5千赫兹,但“黑匣子”上的水下信标已有6年,再加上受电池逐渐耗尽及周边水域、水温变化影响,这种频率变化是可能的,而目前可以肯定侦测到的信号是由人造装置发出的。

   ■ 对话

  “搜寻黑匣子最大担忧是时间

  虽多次发现疑似黑匣子信号,但目前仍无准确定位,新京报专访负责黑匣子探测设备的美国海军军官马修斯,他认为,目前最大的担忧仍是时间。 新京报记者 崔木杨 范春旭 王叔坤

  新京报:“海洋之盾”后两次探测到的信号频率是多少?

  马修斯:33.3千赫兹,其实四次信号频率都很相似,这个频率非常可信,和失联航班的信号一致。

  新京报:发现信号的区域有多大?搜救大致进度怎样?

  马修斯:把四次监测到信号的区域加在一起大概是1300平方公里,这是很大一片区域,每天目视搜素区域大概是30平方公里,搜寻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我个人觉得要把这部分区域全部目视搜索需要一到两周甚至更多时间。现在我们有10个人和一个军官,分成两个五人组,他们每天24小时工作。

  新京报:“海洋之盾”除水下搜寻之外,还进行其他搜寻吗?

  马修斯:如果在海面上看到一些东西,会有潜水员下水。所以海洋之盾号也进行水面搜寻,船上有澳大利亚海军的潜水员,但“海洋之盾”主要是在水下搜寻,已经搜寻33天。在洋流作用下,如果有残骸,或许已经漂流到其他海域。

  新京报:在接下来的搜寻行动中,你最担忧什么?

  马修斯:我最大的担忧就是时间,如果我们能尽快接收更多信号,就能够定位到信号发出位置,缩小搜寻区域,就能尽快使用水下机器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使用水下机器人,趁着电池还有电,使用拖曳式探测仪,搜寻面积是机器人搜寻面积的六倍,我可以随时换成机器人,但那样时间会更长。

  新京报:信号会继续减弱直至消失吗?

  马修斯:是的会,有可能沉入到淤泥里,有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 释疑

  为何定位需更多信号?

  中科院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主任朱敏解释说,目前“海洋之盾”使用的拖曳式设备只能搜索到水下有无信标发出声波,不具备定位功能。

  朱敏表示,一般而言,黑匣子信标发出的声波范围只能覆盖2至3公里,“海洋之盾”监测到的几次声波位置相距可能超过这个范围,这不大正常,需进一步确认。下一步,搜索只能继续在发现点反复搜索,以尽量缩小范围,然后再在可疑位置使用声学设备有针对性搜索,待发现可疑物后,再派光学设备去发现黑匣子,只有这样才算最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