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长:力争保定成为北京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20.03.2014  13:10

保定市市长马誉峰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与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一样提到新的高度。河北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门,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之称,面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好机遇,当有何作为?对此,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保定市市长马誉峰。

   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从区位上看,保定正处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城市中心,可以说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请问马市长,保定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都有哪些优势条件?

  马誉峰:保定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之称,在参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一是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门”,与北京、天津三角相倚,相距均不到140公里,清为直隶总督署,建国后曾为河北省会,“京津保三角”城市合作关系历史悠久。

  二是同城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京广高铁和保津城际铁路使保定通达京津仅需半小时左右,与规划建设的北京新机场最近距离只有15公里。市域内京港澳、大广、京昆和荣乌等高速公路构成京南地区“三纵两横”城际大通道,为同城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人才支撑能力强。保定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现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万人拥有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140多所,科研人员22万多人,建有“院士工作站”13家,科技创新实力在全省位居前列,具有了高端对接的基础和条件。

  四是产业基础较好。保定是新中国第一批老工业基地、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拥有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多年来培育形成了为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建材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涌现出长城、英利、奥润顺达、巨力等一批成长性强、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

  五是承载空间广阔。保定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全市辖26个县(市、区),总人口1023万,是华北地区除京津外最大的城市。北京西、北部均为山区,北京东部、天津西部空间有限,唯有南部的保定,地势平坦开阔,资源条件能满足5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可为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广阔空间。

  六是京保合作基础广泛。近年来,我市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北京中关村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央企合作方面已成为河北省重要的转移基地,去年省跟踪我市央企合作项目共33项,总投资710.96亿元,项目涉及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航天航空等多个行业和领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保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机遇、最现实的机遇、最不能错失的机遇,必将推动保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记者:按照中央要求,京津冀三地已经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保定在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方面,是否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马誉峰:为充分发挥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近期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对接北京对外交流合作领导小组,全面掀起对外交流合作、对接北京的热潮。二是研究确定了以保定主城区、涿州、白洋淀为顶点的“一核两组团”发展格局(“一核”就是由保定主城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群,“两组团”即保东生态文明新城组团和保北中小城市群组团)。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我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空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四是开展了《保定环首都地区概念规划》、《保定服务首都对接京津概念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对接。五是谋划确定了总规划面积1149平方公里的34个重点园区,为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做好了准备。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省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措施,我们一定结合保定实际,紧锣密鼓地抓好落实,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该做的工作,一项一项地理出来,一项一项地研究透,一项一项地提出目标措施,明确责任,明确分工,尽快落实下去,尽快见到成效。

备受瞩目的“京津保”三角格局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保定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马誉峰:下一步,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我们将继续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厘清发展思路。积极向国家、北京和省沟通汇报,力争使保定成为北京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全面构建“京津保”三角格局。在空间布局上,确定以保定主城区、涿州、白洋淀为顶点的三角形“一核两组团”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指保定主城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群,“两组团”指保东生态文明新城组团和保北中小城市群组团。

  二是建设产业转移基地。在未来发展中,主要依托34个园区,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转移,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新机场临空产业基地和社会公共服务基地。

  三是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按照中央和省要求,依托驻保高校资源及科技园区、高铁交通优势和白洋淀生态品牌,加强与北京高等院校、中关村和国内外科技型企业战略合作,参照台湾新竹工业园建设思路,建设河北白洋淀科技城。目前,已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涉及北市区、涿州、涞水、涞源、高碑店、高新区、安新7个县(市、区),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京津冀协同、全新理念的高端要素聚合区、功能疏解承载区、体制机制先行区、绿色崛起示范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协同发展增长极。

  四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城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空气、水、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对接北京新机场的2条城市轻轨、2条城际铁路、2段高速公路和8条普通公路项目,构建京津同城化交通体系。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突出白洋淀及上游地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太行山区植树造林力度,努力使保定的发展成本低于北京、生态环境优于北京、服务水平高于北京。

  五是逐步完善政策机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掀起对外交流合作、对接京津的热潮。尽快建立与国家部委、北京、天津及各县(区)多层互动的沟通对接机制。全力以赴向国家争取,赋予保定一些先行先试权限,通过与北京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率先在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承载、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衔接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在财政收入、土地指标、环境能耗容量等方面尝试与北京进行共用共享。

   记者: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很高,但在其周边却存在着一个非常落后的贫困带和大面积的贫困地区。比如保定就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对于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无论是中央,还是当地百姓都有很高的期待。请您谈一谈保定的扶贫开发情况?

  马誉峰:保定市有1023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国家和省启动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我市阜平、涞水、涞源、易县、唐县、顺平、曲阳、望都等8个县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博野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区域占全市总面积的59%,贫困县占全市县(市、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市贫困人口138.1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5.4%,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深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思想观念旧、基础设施弱、产业水平低、先进要素少,扶贫工作面临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突出、自我脱贫能力差等困难和问题,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我市的扶贫攻坚工作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2年2月,我省扶贫开发暨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市涞水县召开,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三个县(涞水、涞源、易县)为重点,全面打响了“十大战役”(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连片开发、项目建设、易地搬迁、素质提升、行业扶贫、固本强基、幸福乡村)。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慰问考察后,按照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我们以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确定了“1(阜平)+3(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涞水、涞源、易县)+5(唐县、顺平、曲阳、望都、博野)”的扶贫开发总体格局。根据各重点县实际,制定了提前实现脱贫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全市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全国一起基本上同步实现小康。两年来,我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40亿元,已有301个村、40.5万人实现脱贫。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中央对环首都扶贫示范区工作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到革命老区阜平县进行调研走访,到现在已经一年多的时间,请问保定在脱贫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举措和成效?

  马誉峰: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调研后,作为燕太片区唯一的“试点”县,阜平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向贫困宣战,向小康奋进,164个贫困村同时启动,成为河北省第一个所有贫困村全部启动的县。工作中,坚持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扶贫攻坚新办法。一年来,所有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全面启动的方式,驻村工作队帮扶并担任“第一书记”的推广,由公司进行成片土地流转推进山场开发建设家庭农场的模式,“企业+政府+金融+合作社+农户”的“多位一体”模式,全县所有农民建档立卡经验,大企业直接在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智力帮扶模式,军地合力扶贫攻坚的举措,等一系列扶贫攻坚新形式的探索都在阜平县取得了成效。

  此外,其他8个贫困县根据本地实际,坚持一县一策,也各具特色。涞水县扶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同步推进,全县284个行政村中已有200个建成幸福乡村,成为全市率先实现脱贫的典型。曲阳县太行山综合开发模式,齐村乡涉及21个村、6万多人的“四万一千”工程(万亩红枣示范园区、万亩核桃种植基地、万亩生态林基地、万亩光伏发电项目、千亩鲟鱼养殖基地),既保护了太行山的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样板。涞源县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扶贫开发。大力实施易地搬迁,组织贫困群众进企务工,3年内将有5至10万人转移脱贫。易县引进战略合作者,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组织、扶持广大贫困群众发展蜜蜂养殖、香菇种植等特色产业,养殖(种植)户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其“政府+公司+金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为全市扶贫机制创新的成功范例。顺平县立足实际持续发展林果业,连续多年大力支持发展林果产业,林果业已将占全市的近半壁江山,成为山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唐县大力发展金融扶贫,仅自立社全年贷款就达到3000多万元,位居全省前列。望都县一盘棋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全县农业“红、白、绿”产业(辣椒种植加工,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蔬菜、苗木种植)“一盘棋”,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帮助群众增收脱贫。博野县自我发力贫困突围。发挥现代农业、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万亩绿色产业长廊。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请谈谈保定下一步扶贫工作的打算?

  马誉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难的问题是贫困。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体现了我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意志和信心。作为市一级政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要求,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作,重点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农企对接、山区综合开发、家庭手工业、培树典型、教育扶贫、对口帮扶、“阜平试点”、“一县一策”十大攻坚战,确保年内完成300个贫困村的减贫任务,20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涞涞易和望都、博野基本完成脱贫目标。

  在工作推进中,突出发挥好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配置、基层组织和社会帮扶等“五个作用”,强化思想、政策、项目、金融、技术、法制、组织、社会保障等“八个保障”,持续抓好富民富县产业同步发展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两个支撑”,以贫困人口减少和群众收入提高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脱贫摘帽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总之,我们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实干、苦干,既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又只争朝夕,确保早日实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记者 孙爱东 于雅光 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