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研究生复试成绩就是一种不公平

22.12.2015  12:18
原标题:修改研究生复试成绩就是一种不公平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在微博上称,该校中欧法学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复试中,两名考生复试总分未超过60分,按学校规定不可录取,但经私下更改复试笔试考分而被录。记者调查发现,两名考生的复试笔试答题纸确实进行过修改,在每道题分数未变的情况下,总分栏上均被阅卷教师拔高了15分。(《北京青年报》12月21日)

再过几天就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此时此刻曝出这样的新闻,我们不能不格外重视。尽管上述学院给出了看似合理的理由,比如招生名额充足,避免被浪费;所录学生比较优秀;之前改卷标准太过僵化……或许,我们并不一定能就此断定,此次修改研究生复试成绩一定存在利益输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些学校的研究生复试的确存在着不小的人为操作空间,即便有很多制度去规避,往往仍旧抵不住相关领导一句话。

这无疑很容易让考生联想到另一种火爆的“生意”,即在研究生复试前期,不少机构都明目张胆地打出广告,即对复试包过明码标价,而上述新闻无疑坐实了他们的把握和底气。与此同时,从研究生复试结果来看,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极为反常的现象,比如有考生单科线没过,却也来参加复试了;有的考生初试分数极高,按照正规流程参加复试却最终落榜了;还有的考生压线过了,最后却冲到了前几名……此次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曝出的考研复试乱象,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再次冲击了考生乃至社会对考试公平的信仰。

对于考研复试的不公平,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闻,尽管如此,我仍旧想说的是,通过上述新闻所暴露出的一些细节,不难发现在这一研究生复试过程中,保障公平的程序和制度设计,已然近乎被完全架空——以往,人们认为研究生复试的人为操作空间,可能都在面试环节,因为面试打分即便公开透明,但人为随意性太大,而笔试则是匿名改卷且成绩输入后不能修改。这样的制度设计,对规避人为操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该新闻中我们看到,改过的试卷,还是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判分的,甚至输入系统后的分数只需上级一句话,都可以再次改动。在这样的逻辑下,今天可以为了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而违规操作,那明天有人打招呼、递条子,对考研公平的破坏岂不就是随便一句话?

此次被曝光的研究生复试中的不公平,主要还是相对于其他录取的研究生而言的。诚然,招生计划名额没用完是一种浪费,并没有挤掉其他本该录取的考生,但修改过成绩的学生,也直接冲击了被正规录取考生的排名,而这些排名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比如获得学业奖学金的等级、选择导师的先后顺序,等等。而且,凭什么这两个考生的试卷要重判?其他已经过线的考生,或许原先判的还更低呢?在此语境下,这种违规录取的行为,还有什么道理可讲?

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研究生复试都必须严格恪守程序规则,必须一碗水端平,千万不要让那些努力付出的考生,最后败给某些领导的一句话上。(记者 张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