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拥抱五彩缤纷世界
图①:墨西哥圣马丁·提尔卡赫特村里的匠人正在给木雕上色。
本报记者 李 强摄
图②:一名德国家长带着两个孩子在阿尔卑斯山区骑车。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图③:民众在韩国首尔鹭梁津水产市场购物。
本报记者 万 宇摄
图④:民众在塞内加尔海边休闲度假。
本报记者 李志伟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假期来啦!有人喜动,迫不及待要户外活动;有人喜静,看书补觉就成为首选。
世界这么大,全球各地的人怎样度假?让我们去看看。
韩国 海鲜美食留宾客
本报驻韩国记者 万 宇
韩国观光公社最近预测,中国国庆节长假期间访问韩国的中国游客将达21万人次。然而韩国舆论发现,中国游客来到韩国的首要目的就是“买买买”。从免税店的各种国际大牌到韩国的各种化妆品、明星代言产品和电饭锅,购物成为了旅游的主要项目,旅行游览的本意却被忽视,这就导致中国游客再次访韩的意愿不高。
韩国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抓住中国游客的胃来抓住他们的心。实际上,韩式烤肉和拌饭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不过以前来韩游客多是参加价格不高的团体游,餐饮品质偏低,给不少游客留下了韩国饭菜不好吃的印象。随着“自由行”游客逐渐增多,探究韩国美食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
韩国人经常光顾的市场是不少中国游客体验韩国美食的必到场所。以首尔为例,当地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鹭梁津水产市场现在已成为了中国游客的观光胜地。据韩国媒体调查,每天有近千名中国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并品尝海鲜。
这里与一般旅游景点相比更加生活化。不管天气如何,市场里的地面都是湿漉漉的,但并不泥泞,非常干净。一盏盏电灯从高高的天花板垂下,下面就是海产零售商的摊位。放着生猛海鲜的玻璃水槽像阶梯一样排列,好像是水族馆一般。每个摊档主营项目各有不同,分为活鱼、鲜鱼、冷冻海产、贝类、甲壳类和海鲜干制品等种类。韩国各地出产的海鲜在这里汇聚一堂,价格要比市价稍低,气氛则较餐厅更胜一筹。
普通首尔市民既可以购买鱼货回家料理,也可以趁着新鲜提着活蹦乱跳的海货去旁边的餐馆加工后直接大快朵颐。这里最有名的是生鱼片,蘸酱油后,用紫苏叶包起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口感弹牙有嚼劲,十分美味。吃完生鱼片后,店家会用鱼骨头熬一锅鲜鱼辣汤,配上米饭,鲜美无比。再有胆量一点的可以体验生嚼章鱼,章鱼切成小段仍在不断扭曲蠕动,蘸着香油和盐,吃下去还有可能被吸盘吸住嘴巴或舌头。没那么勇敢的也可以吃蒸好的竹蟹,每条腿都是肉质饱满,原味已经是口感鲜甜,不需佐料。现在这里基本上每个摊位都有能说汉语的人为游客服务,各种海鲜的中文名称也翻译得务求准确。
记者和一位在水箱前自拍的中国游客聊了几句,她说这里海鲜的价钱比国内便宜,她和同伴打算买一些尝尝。一位姓安的店家说,这两年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新近改造好的市场即将启用,里面的环境和服务将会更好。
在市场里的加工餐厅一边吃着可口的海鲜,一边看着邻桌的韩国人推杯换盏,嬉笑怒骂,即便听不懂韩语,也能感受到那股深厚的人情味。
德国 阳光沙滩惹人爱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邻居菲舍尔女士刚从西班牙马略卡岛度假回来,给记者送了一本台历:蓝天、碧海、银滩,风景优美。过去十几年,菲舍尔每年都去那里度假,少则两周,多则两月。但接下来她的话“雷”到了记者。她说,岛上许多地方她至今都没去过,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她却不以为然地说,自己在岛上租了间公寓,每天就是吃饭、散步、发呆,活动在周围方圆几千米即可,“轻轻松松很舒服”。
和朋友们一聊,发现像菲舍尔这样的德国人还真不少。他们往往偏爱某一个度假地点,每次住上一两周。据统计,西班牙是德国人出国旅游的首选。因为德国的冬天冰冷而漫长,夏天时间又太短,南欧的阳光和沙滩散发着魔力。前些年德国流传一段广告:一对睡过头的夫妻,眼看两名英国游客快走到了沙滩上仅有的两个躺椅前,男主人公急中生智用火箭筒“发射”出两条浴巾占了座。这个视频当然有搞笑成分,却揭示出德国人休假的两个偏好:一是海滩,二是晒太阳。
德国人二战前就形成了旅游度假文化。战后一段时期因为忙于经济重建,人们的休假意愿被压制。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城镇化基本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德国人的旅游热情被激发出来。此后一直到近些年,德国人还保持着“世界旅游消费冠军”的头衔。2013年,德国平均每人每次旅游消费1093欧元。统计还显示,2013年1/3的德国人外出旅游度假,10%的人有两次以上旅游。
对很多德国游客来说,他们旅游度假的主要目的是放松、休闲,暂时脱离紧张的工作或原有生活状态。旅游社会学家指出,德国人偏好的“静态旅游”与其人口结构紧密关联。德国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21%,预计2050年将增加到35%。老年人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收入最高的人群。55岁到69岁的老人平均可支配月收入达1500欧元。
如此庞大的旅游人群,旅游目的当然不会千篇一律。比如去新西兰的德国游客,一半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约40%的人住在青年旅舍。这些人旅游主要是徒步和探险。而为了服务好德国游客,不少旅游目的地还根据年龄或收入进行了市场细分。
荷兰 驾着房车去郊游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 杰
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汽车,富人会在买第二辆汽车时考虑到旅游度假的问题。由于整个欧洲的房车营地系统十分完善,所以购买房车的荷兰人不少。每到周末,荷兰高速公路上随处可见各式房车,有拖挂式的,有一体式的,还有帐篷式的。精打细算的荷兰人之所以选择房车也是多方考虑的结果:虽然房车价格不菲,但是一家老小出门旅游,住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把住旅馆的钱省下来买一个移动的家更合算;欧洲人喜爱野外徒步、亲近自然,荒郊野外没有旅馆,支帐篷又太不方便,房车就便捷了许多;一般房车上有小的厨房,能解决出行的吃喝问题;很多荷兰人去外地旅游还带上自行车,把房车停到郊外的营地,骑自行车游山玩水、进城观光,相当自在。
记者曾经在夏季旅游时入住过房车营地,进一步体会到为何荷兰人对房车如此喜爱。欧洲人酷爱夏季度假,好一点的景点附近,要么旅馆一房难求,要么价格奇高,而房车营地一天的费用只有20欧元左右,营地还提供水电服务等,可以说只要把房车停进营地,接上水管、电线就一切齐全了。在营地里,记者看到的大都是全家多人出行,爸爸负责开车停车,妈妈负责做饭,孩子们则负责摆放、收拾桌椅餐具。然后一家人快快乐乐地骑着自行车去河边、山里,亲近自然。记者所住的营地管理员说,每当度假季节来临,很多房车车主就会早早预定这里的位置,一般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有些人还长期租用营地,把一部拖挂式房车车厢长留此地。
一家荷兰人邀请记者进入房车参观,他们一家5口睡在两张双人床上,一张位于驾驶室顶部,一张位于车尾部,车内还有简易洗手间、小餐厅和小餐桌。车主说:“我年轻时是背包客,经常背着帐篷到户外徒步,等有了孩子,出门旅行还是有一辆房车比较方便,虽然花费不菲,还需要考专门的驾照,但是每当一家子把行李搬上房车,我都觉得值。”
非洲 度假文化热起来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志伟
在南非,每年12月初,圣诞节和新年漫长的假期由此开始。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的街道行人稀少的时候,开普敦和德班却变得人满为患。南非人开始向南聚集,高速公路上排起了汽车长龙,人们像迁徙的鸟儿一样向往去南方的海边度假。那里的别墅或者旅馆成为令人心仪的目的地。许多家庭会在汽车后面装一个拖车,有的还会把自行车装在车顶,一并带到南方的休假地。
除了海边,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还会挖掘南非的特色景观。度假者会去野生动物园参观“五大兽”,即水牛、犀牛、狮子、大象和猎豹。文化旅游也在兴起。约翰内斯堡的种族隔离博物馆、开普敦海边的罗本岛、比勒陀利亚的自由公园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
在南非,相比于纯粹的旅游度假,更多的人倾向于走亲访友,南非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有3/4的人选择寻亲访友。比勒陀利亚大学卡伦·哈里斯教授解释说,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大部分黑人外出度假的习惯仍在培养之中。为了开发旅游产业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发展,南非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推广全民旅游。南非人口5100多万,2011年南非政府确定目标,计划到2020年使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400万人。这一计划旨在在南非新兴的中产阶层中推广“度假文化”。
而在一些西非国家,假期就意味着足球的狂欢。在科特迪瓦,随处可见踢球的人们。有时,只需要一段封闭的街道,找两根柱子作球门,比赛就可以开始了。有时,在居民区里,一块平整而开阔的土地,加上埋入地里的轮胎,就能让足球梦成真。即使在虚拟世界,足球同样受到热捧。在一些播放足球游戏视频的屏幕前,永远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在塞内加尔,五颜六色、装饰华丽的公共汽车成为道路上亮丽的风景。车上除了上班族外,也有在假期回乡下度假的人们。塞内加尔留华学生会主席阿玛杜·塞克向本报记者表示,塞内加尔上班族每年有24天的带薪休假,通常假期他会待在家里,或者回北部老家,去看望亲戚或是做一些农活。
塞内加尔旅游部门今年8月开始推出一系列关于该国旅游的广告,希望更多游客发现本国的自然风光。“行走中的旅游,这是微笑的塞内加尔。”这一宣传语与该国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如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塞内加尔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动植物、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殖民历史等多种旅游题材,如果能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国际推广,旅游业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墨西哥 神奇木雕原生态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李 强 王骁波
近几年,位于墨西哥南部城市的瓦哈卡渐渐成了游客的新宠。吸引他们的,不仅是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更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印第安文化。
“来瓦哈卡旅游,一定得去周围的村子走一走。”墨西哥瓦哈卡州媒体公关负责人拉法埃尔对本报记者这样说。
车子开出瓦哈卡城区大约半个小时,就抵达了一个叫圣马丁·提尔卡赫特的小村子。村子看起来与一般的墨西哥乡村并无二致:弯曲狭窄的土路,毫无规划的民居……不同的是,村子里到处都是来自欧美的游客。他们来此的目的大都只有一个:木雕。
这种被称为“阿莱布里赫”的彩色木雕,是瓦哈卡享誉世界的手工艺术。它的造型奇特,多是长着兽角和翅膀的怪兽,再配以五彩缤纷的配色花纹,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野性美感。
这些作品,从设计、雕刻到上色,都出自村民之手。自上世纪初,创作木雕就一直是该地农闲时的主要活动。
走进村民阿里亚斯家,他的木雕作坊热闹非凡:几十个村民围坐在一起,手工制作着“阿莱布里赫”,年轻小伙子负责切削木料,年长些的工匠经验丰富,负责精雕细琢,妇女则主要从事细致的绘画和上色工作……宽敞的院子里,大家各司其职,一边聊天一边干活,一派乡土气息,其乐融融。
“在这里,每一件作品,从原料、创意到雕刻上色,都是纯手工。”阿里亚斯向本报记者详细介绍着自己作坊的特色,“它们是独一无二的。”
伴着匠人们砍削木料的声音,记者逐个参观了各道工序。在记者看来,这种纯原生态,上色环节尤为明显,是吸引游客参观的重头戏。
阿里亚斯随手抓起一块树根状的植物,用刀切下一小片树皮,在木板上一划,鲜红色的线条便显现出来。“这正是木雕斑斓色彩的秘密:全部来自天然原料!”
这仅仅是开始,菊花瓣捣碎研磨,成为黄色染料,切开一颗石榴,挤出果汁,粉色的颜料就有了,在石榴汁里加入柠檬汁,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蓝色,在此基础上撒一点熟石灰粉,紫色又显现了出来。围观的游客不时发出惊叹声,眼前的一切,就像魔术一般神奇。
“这些木雕,在瓦哈卡城区的商店里很容易买到,但是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看到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对游客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拉法埃尔对本报记者介绍说。
既能欣赏乡间风景,又能了解民间工艺,还能挑选心仪的纪念品,可谓一举多得。这种深入到乡间的体验式旅游,正是墨西哥极力推崇的旅行方式。不但能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墨西哥本土文化,也使偏远村庄的人们获益,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原本式微的民间手艺——如今在瓦哈卡活跃着40万手工艺人,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
在阿里亚斯的作坊里,能看到包括墨西哥几任总统在内的各界名人造访的照片,村子里的“阿莱布里赫”木雕,甚至被选为国宾礼品,小小的木雕,早已走出偏远的村庄,成为墨西哥一张色彩斑斓的名片。
版式设计:刘 慧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3日 05 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