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融合下功夫 着眼错位做文章——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作为”
在融合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乘重大国家战略强劲东风驶入“快车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成为天津筹谋发展的核心议题。这座肩负“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使命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加有力的行动,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考中的天津责任、天津智慧和天津作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立足错位谋合作
在筹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始终围绕“错位共赢”做文章,既彰显责任,也考验智慧。
从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到主要领导密集调研,一系列立足融合、着眼错位的要求被频频强调:“要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以强烈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服务京津冀一体化”“以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三地相向抱团”……
思想上重视抱团,催生行动上支持协作。天津与河北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向河北转移,形成跨区域产业链;支持企业在河北环津地区建立天津产业转移园区;加强港口分工协作,将天津港发展重点转向集装箱业务和邮轮经济,将散杂货业务向周边港口分流;汽车配套适度向河北转移,打造跨区域汽车产业群……
在错位上做文章,还体现在不盲目争抢首都产业外移上。天津瞄准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方向,通过深度梳理和筛选确定京津未来科技城建设等8个京津重点合作领域和重点项目,在科技、金融、商务等领域签订相关协议,开展深度产业对接合作。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说,天津正用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适应和满足区域发展对天津的要求,重新审视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抱团才能形成协同合力,错位才能激发协同动力。”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天津有“接”有“转”,重在加强各区域间分工合作、有机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助于避免区域内部同质竞争甚至互相消耗。
发挥优势主动辐射 着眼互通做文章
7月1日,津京通关一体化将开始试点。“届时,两地进出口企业办理货物通关,不再需要在两地海关间奔波,将大大缩短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北京一家进出口公司负责人对此十分期待。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拥有世界第四大港和中国北方最大货运枢纽机场的优势。为加强辐射和服务作用,天津与京冀合作建成7个内陆“无水港”,天津口岸实施7×24小时通关服务,与北京、河北等省份合作实行签约企业在天津口岸免于出口检验检疫查验的“直通放行”。目前24小时放行率出口、进口分别达98%、95%。
“天津将进一步完善集输运体系、提升通关效率。”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说,天津正在加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对接。
在与北京形成“半小时高铁圈”和与唐山、秦皇岛、沧州等形成“1小时高铁圈”基础上,加紧建设京津城际延伸线、津保铁路,规划建设津石城际铁路、津承铁路等;到2020年通过高速公路将实现中心城区1小时内到达北京、3小时内到达河北主要城市,并加快打通区域“断头路”。同时,继黄骅、沧州、北京后,天津机场还计划在唐山、秦皇岛、北戴河等地再建多个异地城市候机楼。
在要素市场流通对接方面,天津重点推进股权交易所、商品交易所等市场与京冀互联互通,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领域为京冀实体经济提供更优质服务。
正视差距短板 围绕承接练内功
着眼于打造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基地和串联起“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天津不靠生拉硬拽,而是着力向硬件和软件要吸引力。
走进天津,一批京津冀协作的“龙头”载体平台正在搭建。在滨海新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天津未来科技城正在崛起,重点承接北京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在京津黄金走廊上的武清区,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等3个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正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在通过“硬载体”筑巢引凤的同时,天津还不断营造富有吸引力的“软环境”引凤筑巢。如,近日天津决定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去年的394项减少到295项,并在全国率先一次性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户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全面推进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最近,中科院下属的10多家信息产业项目企业集中落户天津,中科遥感公司执行总裁何占国说,公司看中的,一是天津的区域、产业定位,二是周到的服务。
自去年3月京津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天津吸引内资到位额中,“京资”比重逾30%,天津各区县共开展借重首都资源活动约千场,中科院化学所、微生物研究所以及中纺院等一批优质科研转化项目落地。